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5章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5章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5:54:41

②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在各种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磨制石器已从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也已普遍出现。器形除石斧、石锛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

③经济生活方面,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锄耕农业和火耕农业的主要区别是:锄耕农业为翻土耕种,熟荒耕作。当时的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猪已作为一种主要家畜被饲养。

1.良渚文化及意义[2012年四川大学研] 答: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2200年。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为普遍。石器磨制精致。良渚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手工业十分兴旺,尤其是玉器的制作,在全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良渚文化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发现的墓坑基本呈长方形,以头向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大、小墓之分。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走上解体的道路。

良渚文化显示了长江三角洲原始社会末期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丰富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内容。

2.简述屈家岭文化的总体特征[2012年山东大学研] 答:(1)概述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2)特征

①屈家岭文化分为早、晚两大时期; a.早期

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

b.晚期

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②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 ③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相当高超;

④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⑤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筑式; ⑥墓葬形式以竖穴土坑墓为主。

1.简述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2011年中山大学研]

答:新石器时期的长江中游大概经历了如下文化阶段: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各文化阶段基本特征如下: (1)彭头山文化

①房屋分大型地面建筑与小型半地穴式房屋两种。

②墓葬墓坑小而浅,有方形、长条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

③陶器多红色或褐色,有红色陶衣。

④石器分为细小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类。

⑤水稻遗存的出土,说明距今水稻的栽培已越过了选育、驯化阶段,进入到稻作农业的诞生阶段。

(2)皂市下层文化

①人们对居址位置的选择多着眼于发展农业。

②石器共分三类,即大型打制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磨制石器,以大型打制石器和燧石小石器的数量最多。

③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的比例远大于夹炭陶,而泥质红陶和泥质红褐陶的数量比彭头山文化增多。 (3)城背溪文化

陶器主要用泥片贴筑法成型。 (4)大溪文化

①长江中游的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猪、牛、羊)。 ②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骨器和木器。

③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灰、黑陶的数量很少;晚期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④房屋有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 ⑤墓葬大都是一次葬,二次葬少见,大多数为头向南;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 (5)屈家岭文化 ①早期

a.早期的石器磨制得比较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琢的痕迹。 b.陶器以灰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c.墓葬头向东北,随葬品大都为日用陶器,也有随葬生产工具的,如石铲、石锛等。 ②中期

a.房屋遗址发现得比较多,按房屋的平面形制可分为长方形单间、长方形双间、圆形单间等。

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陶器较少。 c.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很少。 d.墓葬大都是“散葬”、“单人葬”,也无多人二次合葬墓。 ③晚期

a.石器有中、小型上窄下宽的长方形石斧、弧背长方形双孔石刀、三棱锥形和三棱圆柱形有铤石镞。

b.彩陶纺轮数量增多,形制变小,彩纹多作太极图式和对称的双弧线中夹斜线的图案。 c.陶器以灰陶为主,但红陶的数量较中期增加。 (6)石家河文化

①陶器以泥质灰陶的数量最多,有少量泥质红陶。 ②纹饰以篮纹最多,其次是绳纹和叶脉纹。

③墓葬中一部分有二层台,墓坑和人骨用胶泥封填,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

三、论述

3.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2015年吉林大学研] 答: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如下: (1)黄河流域

①黄河上游

该区界定于青海东部、甘肃的洮河流域、渭河上游和河西走廊的东部、宁夏的南部,这部分大致可以划归为一个文化区系。该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在甘肃东部的渭河上游地区有早于马家窑文化的仰韶文化(即含有半坡类型因素和庙底沟类型因素的文化遗存);在甘肃东部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含半坡类型因素的文化层之下压着大地湾一期文化层。大地湾一期文化时代相当于关中、豫西和晋南的老官台文化。

②黄河中游

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文化区系: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豫中及周围地区;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

a.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以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为中心的地区,其文化主要包括: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及陶寺类型。

b.豫中及周围地区,以豫中(郑州至洛阳)为中心地区,其中包括豫北的安阳以南地区和豫南的淮河以北地区,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类型即王湾三期。

c.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豫北、冀南和冀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南庄头类型→磁山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磁山文化发现以前,后岗一期文化和大司空一期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的两个地方类型,即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磁山文化发现后,一些研究者认为,后岗类型是磁山文化的发展,应将其归入磁山文化系统,而不应归人仰韶文化系统。

③黄河下游

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承袭的四种文化,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在龙山文化之后出现的是一种进入青铜时代的岳石文化。

(2)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各个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差别,使其各个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面貌也各不相同。从川东的三峡地区至鄂东的长江流域,其新石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区:长江三峡和鄂西地区;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区。

①长江上、中游地区

仙人洞和玉蟾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彭头山文、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从现有资料来看,可将长江中游的湖北和湖南北部地区晚于屈家岭文化的遗存分为三类文化: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桂花树三期文化。

②长江下游

自鄱阳湖的湖口至东海海滨的长江干流,称为长江下游。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有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杭州以南的宁波至绍兴一带有一种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

1.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2013年中山大学研] 答:新石器时代是指在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差异较大,人们的生产活动内容和生活习俗存在较大的差别。

(1)黄河流域

①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

含有半坡类型因素期→含有庙底沟类型因素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文家文化。

②以渭河流域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的文化序列

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关中地区)和三里桥二期文化(豫西北和晋西南地区)。

③黄河中游以豫中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大河村一、二期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三期。 ④以现今河北省南部为中心地区的发展序列 磁山文化→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

⑤现今山东省的鲁中、南山地区和鲁东丘陵地区的发展序列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 ⑥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

a.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黄河流域气温比现在稍高;

b.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干旱而较温暖的气候适宜栽培耐干旱的农作物,而粟类正是这种耐干旱的农作物,粟类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一种主要农作物;

c.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黄河流域,其经济活动是农牧业并举的。 (2)长江流域

①长江三峡和鄂西地区

长江三峡和鄂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属于城背溪、大溪文化系统;在大溪文化之后是一种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的文化遗存;再后是“鄂西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②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

a.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属于屈家岭文化系统;屈家岭文化之后是石家河文化; b.鄂西北地区含有仰韶文化因素的地层压在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的地层之下,而鄂西地区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的地层之下则为大溪文化层。

③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区

a.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

b.其新石器文化既受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又受到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但又有自身的文化特征;

c.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在鄂西北的郧县青龙泉遗址有较清楚的地层关系。 ④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

这一过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受到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又受到长江以南宁镇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⑤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a.第一期为北阴阳营下层文化期; b.第二期为昝庙下层文化期; c.第三期为昝庙二期文化期。

⑥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⑦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特征 a.长江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b.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普遍种植水稻。 (3)华南地区

①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征

a.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石器多打制,磨制石器很少;

b.打制石器多采集和渔猎工具,反映其经济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很不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②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在各种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磨制石器已从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也已普遍出现。器形除石斧、石锛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 ③经济生活方面,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锄耕农业和火耕农业的主要区别是:锄耕农业为翻土耕种,熟荒耕作。当时的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猪已作为一种主要家畜被饲养。 1.良渚文化及意义[2012年四川大学研] 答: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2200年。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为普遍。石器磨制精致。良渚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