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下图来说明。
仍假定政府不征税或征税前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为AB,最佳选择点仍为P1。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3,切点为P3。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
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3.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答:我们运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简单的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 C+S+T+M≡C+I+G+X …………………………(1)
恒等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额M组成;右边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额X构成。这个恒等式可以理解为:不论经济处于何种状态,在给定的时期内,作为总供给的收入流量恒等于作为总需求的支出流量。政府的所有支出,无论是赤字支出还是非赤字支出,都汇入支出流量而构成总需求。根据恒等式(1),我们可以列出描述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G-T≡(S-I) + (M-X)…………………………(2)
恒等式左边表示预算收支平衡状况,这个预算恒等式可以理解为: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贸易经常账户赤字。为使该恒等式表达的经济含义更容易解释清楚,我们从一个封闭型经济讨论起。即:M-X=0,有G-T ≡ S-I…………………(3)
即: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
这个公式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一个部门的赤字正是另一个部门的结余。政府预算的赤字,可以由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结余来抵补。按照恒等式的逻辑,财政赤字的增加,可以不影响需求总量,因为弥补赤字的资金可以来源于民间的储蓄结余。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多支出的那一部分,正是非政府部门少支出的那一部分。因此,赤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总需求,而不改变需求总量;如果财政赤字超过储蓄、投资账户结余,那么,赤字就会以增加新的需求的方式叠加在原有的总需求之上扩张总需求。
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财政赤字不仅可以用国内结余资源来弥补,还可以动员国外资源。假定M-X>0,即贸易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这表明一部分国外资源
流入国内以补充国内总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谁动用了这部分资源,则取决于S和I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1)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资源净流出。政府既动用了国外资源,也动用了国内结余资金。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资源弥补的赤字,会以增加新的需求方式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原有总需求中,总需求结构会被改变,但总量不变。
(2)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也不为其他部门提供结余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动用了全部从国外流入的资源,且国外流入的资源数量与财政赤字相等。这是财政赤字由国外结余弥补的例子,全部赤字都会以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在这种情况下,S=I,M>X与G>T的组合。
(3)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账户也出现赤字,需要筹资弥补。由于政府也处于赤字状态,因此,两个部门都必须从国外筹集资金,所有的赤字都会使总需求扩张。假定国内的储蓄与投资的赤字等于贸易经常账户赤字,则财政便无资可筹,这也是一种排挤效应,是民间投资排挤政府支出的排挤效应。 从以上的恒等式分析,对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简略的结论: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不过是总供求平衡一种手段。
(3)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说是属于市场行为,也就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三、论述题:
1.根据瓦格纳法则的原理,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特殊性。 答: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的规模,或者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8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