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盟国家《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总结报告
学习,加强合作交流。还有的学员认为这次培训班时间短,结识的新朋友匆匆离别,希望今后多举办并延长至4到8周乃至更长时间。学员建议不仅在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方面要继续加强合作交流,还可以在更多的农业生产领域里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如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番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果林生产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化技术等。(详细参见学员填写的培训班征求意见表复印件)
7、培训班为沟通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农业合作交流铺设了管路,对我们有针对性的落实新时期农机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提供了捷径。在与各国学员的交往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艺栽培技术和适用多样化的中小型农业机具对他们还是富有吸引力的,特别是我国研制生产的农机具价格适中,适应性较强,比较适合东盟许多国家的农民经济文化水平以及生产经营方式。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与东盟国家扩大在农机化领域开展合作交流,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继续巩固水稻生产机械化领域内的技术交流。
中国和东盟在世界水稻三大主产地区中占据其二,而且是世界稻米进出口的主要市场。随着加入WTO,我国农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首要的是让世界认识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优势。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虽比不了日本、韩国等,但明显高于东盟各国以及印度、孟加拉国(南亚地区为第三个水稻主产区),在适应性、经济性和农民接受程度上要比日、韩等国具有优势。
针对东盟国家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现状与我国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
经验,近期我国对东盟开展培训应侧重在水稻栽植和收获三个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方面,使学员能在十几天的学习时间内基本掌握并能应用,培训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部总站和培训中心计划申报并承办2003年度“东盟水稻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训班”项目,培训地点北京和广东,其中北京侧重理论讲座,广东侧重田间操作实践,时间为种植水稻的5月初或者收获季节的10月份。
(2)多渠道、多方式开展与东盟国家农机化技术交流合作
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继续开展水稻生产方面的技术交流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可不拘泥于来华进行技术培训,如比照日、韩等国打开我国水稻生产需用机具市场的方法,由我国政府出资购置少量样机免费提供对方开展对比试验或巡回演示,使这些国家的政府农业部门、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农民有机会接触和认识中国的水稻生产专用机具;或由我国与其它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共同设立生产水稻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点,组织我国有技术专长的人员携带可靠适用的相关机械设备给予指导,实地组织技术培训。不仅扩展中国水稻在世界稻米市场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国内机具制造厂家生产的中小型机具打开销路。
(3)增加我国和东盟之间在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花卉作物等领域的合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