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钦堂小学 张国强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 课堂 ;有效性
有效性是现在讨论的热点,是课改反思中的一个焦点。因为我们知道: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每一节只有40分钟,一定要有情景吗?一定要探究吗?一定要小组合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既然我们要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标准,只有先认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教师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又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价值,同时收获到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鲜活和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并在快乐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 1 -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数学教育重新焕发生命力。真正落实新课程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紧紧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教学无非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不可分的,只有同时关注好这两方面,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教师教学的有效 1.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
- 2 -
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案例:《找规律》的教学
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l、2、4、()、()、(),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
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l、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一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
老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老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我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在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昂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l、2、9、l、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的平方,3的平方等”,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兴奋中。
下课时间到了,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老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老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
- 3 -
了的心声,让孩了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教师要有理念上的转变,我们的课堂为谁服务?为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置学生上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还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灵动的体验、真实感受而等对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3.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其中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创设的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安排了教师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案例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分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我们创设了如下情境: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