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体系的思考-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体系的思考
作者:XX 发布部门:XXXXXXXXXX
【摘 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提供会计信息行为应遵循的现行规则。本文从解析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入手,阐释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针对其成因,提出了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具体防范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真实性 质量 内部控制 会计准则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微观管理及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客观真实、公正公允。“真实性”一直被看作是会计工作的“生命”,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企业会计制度》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此定义为,“反映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欲反映的现象。在会计中,要反映的现象就是经济资源和债务,以及使这些资源和债务发生变动的业务和事项”。
(二)会计信息失真
当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可靠性时,即意味着会计信息失真。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由于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大致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因而,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只要遵循现行的规则,偏差限于现行规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不应被认定为会计信息失真。反之,如果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没有遵循现行的规则,偏差是由于对规则的蓄意违反而造成的,则应被认定为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基于此种原因,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三类:规则性失真、技术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
(1)规则性失真
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会计规范的不科学而导致的失真。会计制度制定者所制定的一些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不相吻合,依据这些规则生成与披露的会计信息达不到“真实性”的最低标准,这类会计信息失真称为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下文简称“规则性失真”)。会计域秩序是利益相关者以其所投资的资源为依据而进行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会计规则是以会计域秩序为基础的创生秩序,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决定了会计规则“被限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实行”
[[1]]
。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不相吻合,主要表现为:会计
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则的过程中存在偏差,现实的会计规则已不能反映现实的会计域秩序。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
(2)技术性失真
技术性失真也称为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而导致的失真,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有限理性。财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知识
强,我国虽然会计人员众多,却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国家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低。在平时的会计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了国家的政策、法规,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新体制的转轨阶段,新会计准则出台,新规则、新制度较多,很多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专业水平无法适应新环境和新业务的要求,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违规性失真
违规性失真,主要是指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导致的失真。它的成因是经营者的利己动机在信息不对称时就可能行为化,即利益驱动和物质诱惑是导致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直接原因。由于组织或个人等行为主体本身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而他们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出于各自的需要,都尽可能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人为地调整、编造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虚假和失真。
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舞弊的特点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交易失真。即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二是会计核算失真。即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三是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即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
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终目的来看,其主要表现为:操纵利润,调节资产,偷逃税金。
(1)利用会计信息失真来操纵利润
企业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法是虚计收入、少计成本、提前确认收入或滞后确认成本的方法来虚增利润,或通过相反的操作手法来虚减利润,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具体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恶意造假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恶意造假操纵利润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包括企业股东、经营管理者及其它相关人员),为了局部或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的计划、安排,故意以欺诈、隐瞒、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或是通过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事项等手段,人为操纵营业利润。这种做法就是会计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假账假算”。这种作假方法由于设计的比较缜密,一般发现起来较为困难。但是由于其牵涉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运作起来也较为困难,造假成本相对较高。
②利用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财务会计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来造假。所谓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规范和指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会计核算就是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从上世80年代开始,我国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会计制度也从原苏联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西方国家通用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经济事项、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在这样一个新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会计制度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小集团利益,钻会计制度的空子,或利用会计准则的界限,把一些本应在报表内的信息放在表外披露,以图保牌摘帽。
③利用关联交易造假
所谓关联方,就是受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两个或多个独资、合营、联营企业及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的其他企业。关联交易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大量事实证明,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④利用“利润截期”造假
利用销售截期来调节利润也是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常用手法之一。根据2006年2月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企业的销售收入认定应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