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心理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大纲要点——教育心理学(笔者一次考过哟~)
其运用形式常常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体现在动态操作过程中的知识,常常要对信息进行变形和预算,结果往往得出不同于输入刺激的信息。第三,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个有意地、主动地激活有关命题的过程,速度较慢,而程序性知识一旦熟练,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
3)传统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学习分为概念的学习、原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概念:一般把概念界定为由符号(主要是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概念的分类: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维果斯基提出的分类。日常概念即没有经过专门教学,通过日常生活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例,日常的垂直线是以水平线为参照的,科学概念的垂直线则是指两条相交成90度的直线。
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提出,具体概念即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概念,例,桌子。定义概念即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叫定义概念,例物理学中的“比重”。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奥苏贝尔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概念的同化,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例如,菱形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奥苏贝尔认为,概念的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2、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技能。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3、学习策略的分类:
麦基奇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学习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作用。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一种深加工策略,指人们为了更好的记住所学的东西而对学习材料作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生发。精加工策略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当学习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的时候,可以才用人为联想策略,赋予意义帮助记忆。一类是用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也叫生成策略或内在联系策略。
组织策略,是一种编码过程,对信息的更深入的加工,叙事策略、概括策略、网联策略等组成。
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有三类:第一,计划策略,即学习前对学习目标、过程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的元认知策略。 第二,监控策略,即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所采用的方法、效果、执行计划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监视的元认知策略。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注意监控。 第三,调节策略,根据学习进程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用策略进行调整的元认知策略,包括调整预先的目标或计划,改变所使用的策略。 4、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
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效果划分。正迁移,积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例,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过程中,能够很好得到利用,触类旁通。负迁移,消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阻碍作用。例,新旧概念混淆不清。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即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较容易、具体化的学习对难度较高、抽象的学习的影响和高层次的学习原则对低层次的学习情景的影响。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有影响,即顺向迁移;反之,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有影响,即逆向迁移。
5、主要的迁移学习理论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迁移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若两种学习涉及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该种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也涉及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应。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时才能发生迁移。否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 3)概括原理说,心理学家贾德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条件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种理论称为概括原理说。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两组,折射/非折射学习。 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认为,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来影响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学习迁移。
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1、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2、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皮亚杰: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规律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等人的“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观看成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打娃娃/修理工具),会对玩家又打又踢,还说攻击性的话语,实验说明: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学会攻击反应——》促成美国电影的分级制。
沃尔斯特的“抗拒诱惑实验”,5岁儿童,3个阶段。第一阶段,有玩具的房间,告诉儿童不准玩玩具,但可以翻字典。第二阶段,儿童被分成3组,一组看影片榜样奖励;一组看影片榜样训斥,一组不看影片(控制组)。第三阶段,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有玩具的房间15分钟。第一组很快屈从诱惑,第二组能克制7分钟甚至坚持15分钟不玩玩具。第三组平均克制5分钟。说明,抗拒诱惑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获得。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不必直接受到强化。——替代强化的经典实验。
米斯切尔的“言行一致”实验,两组儿童,滚木球游戏,三阶段(各组与成人玩,各组自己玩,两组混合玩)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传,教育者只在口头上要求儿
童实际缺言行不一,那么儿童接受和模仿的是不良行为,成人和同辈的不良行为对儿童均有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班杜拉等人总结后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 1、学习动机的分类
外在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例,班级排名、成绩、表扬等。
内在动机,指由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强度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耶基斯和多得森法则,1908年动物实验中发现。
3、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威特金根据一个人从复杂背景图形中找到一个简单的目标图形的能力的差异,将其归属为场独立性或场依存性的不同类别。
场独立性,指很容易的将一个类别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场依存性,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具有场独立性的人,认知方面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它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往往以内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偏爱社会科学,依赖外部反馈,对人对物比较感兴趣。 4、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即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从三个维度对归因分类: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稳定性),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可控性),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和运气好坏。
维纳认为人们的归因可分为四种模式: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能力的高低);
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任务难易);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运气好坏)。
习得性无助: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积极归因的方法:成功归因于能力——提高自我效能;失败归因于努力——有利于维持自信。反之,失败归因于能力,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