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炉4大制度
以上各厂的经验公式都是在其具体生产条件下通过长期资料积累和归纳得出的,它们适用于各厂自己的条件,在应用时要注意生产条件的差别,尤其我国的生产条件与国外差别较大,直接应用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例如某厂在喷煤时应用日本的经验公式算得t理只有1900 ℃,远低于实际生产中的t理,通过理论计算的公式计算出的t理在2150 ℃左右,与实际基本相符。对比首钢高炉的经验公式与日本、澳大利亚各厂的经验公式也能看出冶炼条件不同造成t理的差别。
要求圆周进风均匀的意义
炉缸工作良好,不仅要求煤气流径向分布合理,也要求圆周气流分布均匀。长时间圆周工作不均匀会出现炉型部分侵蚀,破坏正常的工作剖面。影响圆周工作不均匀的原因主要是风口进风不匀,如首钢3号高炉1970~1972年之间,铁口上方风口长期堵塞,此风口上方的炉墙就结厚。另外,不均匀喷吹燃料,也会影响圆周工作。如首钢试验高炉有4个风口,其中两个风口喷煤粉,另两个不喷,不喷煤的风口由于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高,经测定炉腹平面的焦炭分别达到1655℃、1680℃;而喷煤的风口,理论燃烧温度低一些,同一炉腹平面的焦炭温度只有1420 ℃、1250 ℃。这种圆周工作的不均匀必然导致上部矿石预还原程度不均匀,从而破坏炉缸工作的均匀与稳定。现在,一般操作稳定顺行,生产指标好的高炉,各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相差不大于50℃。
25
利用直观现氮与仪表判断送风制度的合理性
判断送风制度是否合理除了计算风速、鼓风动能、理论燃烧温度、测量回旋区深度外,还可通过直观现象与有关仪表的反映进行判断。表3列出了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分析风速和鼓风动能过大、过小的经验。
表3 判断鼓风动能的直观表象
鼓风动能过大 鼓风动能过小 波动大而有规律,曲线死板,风压稳定并在一定仪表 风压 出铁前出渣前显著升高时容易发生小范围内波动 升高,出铁后降低 崩料悬料 波动大,随风压升曲线死板,风压稳定,在小范围风量 高风量减少,风压升高,崩料后风内波动 降低,风量增加 量下降很多 不均匀,有时出不均匀,出铁前料仪料尺 下料均匀整齐 现滑尺与过满现表慢,出铁后料快 象 宽窄,波动大,料炉顶温带宽正常,温度带宽,四个方向快时温度低,料慢度 波动小 有分岔 时温度高 风口明亮,易不各风口工作均风口活跃,但显凉,均匀与生降,炉风口工作 匀活跃,风口破严重时破损多,且况不顺时自动灌损少 多坏风口内侧下端 渣,风口破损多 渣温足,流动性渣温不够均匀,上渣温不均,上渣好,上下渣均匀,渣带铁多,易喷花,热而变化大,有炉渣 上渣带铁少,渣不好放上渣,渣口时带铁多坏渣口口破损少 破损多 多 物理热足,炼钢物理热低一些,但铁水暗红,炼钢生铁 铁常是灰口,有炼钢铁白口多而硫铁为白口,硫高,石磨析出 低,石磨少 几乎没有石磨 内容 鼓风动能正常
26
送风制度主要参数在日常操作中的调节内容
送风制度主要参数的调节是在炉况出现波动,特别是炉缸工作出现波动时进行的。调节的目的是尽快恢复炉况顺行、稳定,并维持炉缸工作均匀,热量充沛,初始煤气分布合理。
(1) 风量。在日常生产时,高炉应使用高炉料柱透气性和炉况顺行允许的最大风量操作,即全风量操作。这样既保持高产充分发挥风机的动力,消除留有调节余地的放风操作。风量调节应在炉况不顺或料速过快会造成炉凉时采用,必须减风时可一次减到需要水平,在未出渣铁前减风应密切注意风口状况避免灌渣。在恢复风量时,不能过猛,一次控制在30~50m3/min,间隔时间控制在20~30 min。 (2)风温。热风带人炉缸的高温热量是高炉的重要热源(收入可达总热量的30%左右),也是降低燃料比的重要手段,高炉生产应尽量采用高风温操作,充分发挥高风温对炉况的有利作用,也充分发挥热风炉的能力,要消除热风温度保留50~100 ℃作为调节手段的现象。生产中要尽量采用喷吹燃料和鼓风湿度来调节炉缸热状态的波动。在必须降风温时,应一次减到需要水平,恢复时要根据炉况接受程度逐步提到正常水平,一般速度在50 ℃/h,切忌大起大落。 (3)风压。风压反映着炉内煤气量与料柱透气性适应的状况,风压波动是炉况波动的前兆,现在生产中广泛采用透气性指数来反映炉内状况。由于它的敏感性,有利于操作者进行判断,做出及时调节。生产中会出现由高压转常压操作的情况,这不仅给高炉带来产量和焦比的损失,而且还影响炉顶余压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炉内的原因,例如处理悬料等,但更多的是炉前操作和设
27
备事故,所以加强炉内外精心操作和设备的科学管理,消除隐患,是减少高压改常压操作的重要措施。
(4)鼓风湿度。在不喷吹燃料的全焦冶炼时,加湿鼓风对高炉生产是有利的,而且还是调节炉况的好措施,它既可消除昼夜和四季大气湿度波动对炉况波动的影响,还可保证风温用在最高水平。利用湿分在燃烧带分解耗热,用加减蒸汽的办法来稳定炉缸热状态,而且分解出来的O2还可起到调节风量(1m3风加10g湿分约相当于加风3%)的作用,H2则可以扩大燃烧带。但是综合鼓风发展后,加湿鼓风的作用被综合鼓风取代,在大喷煤时不但取消加湿,还要脱湿。 (5)喷吹煤粉。它不仅置换了焦炭,降低了高炉焦比和生铁成本,而且成为炉况调节的重要手段,即将过去常用的风温、湿分调节改为喷煤量的调节。在采用喷煤量调节时应注意几点: 一、 要早发现、早调节;
二、 调节量不宜过大,一般为0.5~1.0 t/h,最大控制在2 t/h; 三、 喷煤有热滞后现象,它没有风温和湿分见效快,一般滞后2~4 h,
所以要正确分析炉温趋势,做到早调而且调节量准确。 (6)富氧。在我国富氧首先是作为保证喷煤量的措施,其次是提高冶炼强度以提高产量。目前还很少有高炉专用制氧设备来保证高炉用氧,大部分是利用炼钢的余氧,因此要常用富氧量来调节尚有困难。一般是在喷煤量大变动时,用氧量才作调整,而且是先减氧后减煤,先停氧后停煤。
(7) 风口面积和长度。风口面积和风口直径是在适宜的鼓风动能确定后再通过计算确定风口面积和直径。一般面积确定后就不宜经常变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