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张博士2013年执业医师考试 课程视频 配套讲义 重点知识总结贫血
贫血
一.概念
1.贫血的标准:血红蛋白浓度(Hb)低于如下就是贫血 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Hb<110g/L 孕妇Hb<100g/L
2.贫血严重度分类:记住中度贫血Hb60~90g/L,轻度大于90,重度小于60,极重度少于30。
二.分类:
1.红细胞合成不足
(1)干细胞不足:代表疾病 再障
(2)红细胞合成原料不足:缺铁:缺铁性贫血 缺B12:巨幼贫 2.红细胞破坏过多 典型的就是溶血性贫血
这里有个特殊的贫血,海洋性贫血,珠蛋白合成异常引起的。它不但有红细胞破坏过多,还有红细胞合成不足。 3.急性失血 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类型 大细胞性 正细胞性 MCV(fl)红细胞平均体积(大小) >100 80~100 MCHC(%)血红蛋常见疾病 白浓度(色素) 32~35 32~35 1.巨幼细胞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溶血性贫血 3.急性失血性贫血 4.肾性贫血(Epo少) 慢性病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贫)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80 32~35 <32 老师的歌决又来啦:大的幼儿坐小的地铁,正好站在我面前! 大(大细胞性)的幼(巨幼贫)儿
坐小(小细胞)的地(低色素)铁(缺铁贫) 正(正细胞性)好站(再障)在我面前
缺铁性贫血
一.铁代谢
1.铁是二价吸收,吸收入血以后转化为三价,再分离为二价为组织利用,合成血红蛋白。 再简单点说:二价铁吸收,三价铁运输,二阶铁被利用。铁在酸性的环境中或Vc存在,才被很好的吸收(Vc与铁搭档)。
2.人体吸收铁的部位是: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段 3.铁的贮存有两种方试: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最常见!如慢性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 三、临床表现
1.有贫血的表现,什么面色苍白,头晕乏力什么的。 2.特异的表现:(1)异食癖,
(2)匙状甲(反甲),
(3)吞咽困难,异物感,口舌炎, (4)贫血性心脏病(心脏杂音)。 四、实验室检查
所有的血液系统的检查主要有两类:血象和骨髓象。
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这个有特异性,只要看到这个,那就是缺铁贫!
2.骨髓象: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贫最可靠的依据。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均明显减少。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降低<500μg/L,总铁结合力是升高的>3600μg/L,这个很好理解,血中的铁少了嘛,转铁蛋白都去抢那一点铁,所以结合力升高了(个人理解) 4.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的依据,是缺铁贫最敏感的指标。(是首选检查!)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只是题目里出现了“卟啉”就说明考你缺铁贫了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红细胞形态(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蛋白和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就诊断 这里再说一下。缺铁贫的首选检查是血清铁蛋白,确诊用骨髓铁染色。 六、治疗
1.补铁治疗 就用二价铁,就是什么什么亚铁。
2.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最先是网织红细胞增多,是在开始治疗后5~10天。 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3~6个月。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分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全血细胞减少。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1)化学因素 氯霉素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
(2)物理因素 放射线干扰DNA合成,干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微环境紊乱。 (3)生物因素 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
2.发病机制 老师给我们打了个比方:造血干细胞(种子),造血微环境(土壤),各种病因(虫子)。 就是虫子破坏了土壤里的种子,种子长不出来了。 再障侵泛的是CD8+淋巴胞
三、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急慢性再障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鉴别 起病 出血 感染 血象 血小板计数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骨髓象 急性再障 急 严重,常发生在内脏 严重,常发生肺炎和败血症 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L <20×10/L <15×10/L 999慢性再障 缓 轻,皮肤、黏膜多见 轻,以上呼吸道为主 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L 血小板计数>20×10/L >15×10/L 999多部位增生极度减低,造血细胞极度减骨髓灶性造血,增生程度不一,增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生灶内主要为幼红细胞,且主要系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增多,巨核晚幼红细胞 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不良,不积极治疗多于6~12个月死亡 较好,生存期长 预后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再障的诊断包括血象出现
?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 体检一般无脾大。
?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者没有。
? 碱性磷酸酶积分(NAP)是升高,只要出现这个,就是再障。 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只要记住它有一个特征性的试验: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只要出现这个,说的就是PNH!其它还有: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阳性。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只要记住四个字“病态造血”,说的就是MDS 五、治疗
1.急性再障首选骨髓移植。
2.慢性再障首选雄激素:如康力龙,丙酸睾酮 溶血性贫血
一、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溶血伴有黄疸称溶血性黄疸,黄疸的有无取决于溶血程度和肝脏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按照发病机制分为红细胞内异常和红细胞外异常。 1.红细胞内异常
(1)红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红细胞酶的异常: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 (3)血红蛋白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珠蛋白异常) 2.红细胞外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1.腰背四肢酸痛+血红蛋白尿+黄疸=急性溶血性贫血 2.慢性溶血性贫血: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个特征
三、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1.游离胆红素升高,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2.红细胞寿命缩短是溶血性贫血的本质
3.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Coombs试验)这现这个只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血中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那就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5.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就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
6.蔗糖水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说的都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四、治疗
1.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AIHA) 2.脾切除: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对脾切除效果最好,最有价值!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一.概述
系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睡眠时加重。 二.诊断
1.注意有无黄疸、突发性腰背痛及剧烈腹痛史。
2.是否有顽固性头痛,间歇性酱油色或洗肉水样尿病史。
3.辅助检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即可诊断
这里再加一个老师没有讲,红宝书上也没有明确说明,但以前考过两次的一个概念: 原位溶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造血补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根据溶血发生在主要场所的不同,可相对地分为:1.血管内溶血,2.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 即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如果幼红细胞,直接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这也是一种血管外溶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所以只要提到原位溶血,就要想到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两个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