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1 确定设计方案 2.1.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选式换热器。 2.1.2 确定工艺流程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用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但由于循环冷却水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用循环水走管程,混合气体走壳程。 2.1.3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粘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故壳程混合气体的定性温度为
T?110?60?85℃ 2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39?29?34℃ 2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物性数据是实测值。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物各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合气体的物性数据。
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ρ1=90kg/m3
定压比热容:Cp1=3.297kJ/kg.℃ 热导率:λ1=0.0279w/m. ℃ 粘度:μ1=1.5×10-5Pa.S
循环冷却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ρi=994kg/m3
定压比热容:Cpi=4.174kJ/kg.℃ 热导率:λi=0.624w/m. ℃ 粘度:μi=0.742×10-5Pa.S 3 估算传热面积 3.1 热流量计算 依据式XX:
Q1?m1Cp1?t1?10431(KW)
3.2 平均传热温差 按纯流计算,依式XX得
?tm??t1??t2?48.3(K) ?t1ln?t23.3 传热面积
由于壳程气体的压力较高,故可选取较大的K值(参见《化工原理设计》P44)。假设K=313w/m2.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tm??t1??t2?48.3(m2) ?t1ln?t2
3.4 冷却水用量 依式XX得:
mi?Q1?899655(kg/h) cpi?ti4 工艺结构尺寸 4.1 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1=1.3m/s。 4.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依式XX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ns?V?4?di2u249.9/994.3?616(根) 20.785?0.02?1.3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Ap?14.3(m)
?d0ns按单管程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非标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Np?L?2(管程) l传器管总根数 NT=616×2=1232(根) 4.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按式XX和式XX有:
R?110?60?5
39?2939?29P??0.124
110?29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查图XX得
??t?0.96 平均传热温差:
?tm???t?tm?46.4(℃)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4.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见下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