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双语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开题报告
提高双语教学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的开题报告.
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 作为双语教师的我们一起研究了,双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汉语教学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汉语既是工具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加强
少数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大力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民汉兼痛 自1998年,经区教育局批准,我校在一年级进行了“双语”实验.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对学生
学习汉语
(1)学生入校前缺少用汉语的实践,普遍没有达到入学标准,使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又要兼顾教学过渡和讲授的量,还要兼顾同班级基础不同学生学习的“撑”与“饥”的问题,给双语教学增加了难度 (2)民族学生对非汉语类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其母语获得的,不可能在教学中一一对应转化为汉语知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由于学生母语的共同性和群体惰性使然,课后很少用汉语读书,更谈不上
两个族学生用汉语交谈了。
(4)学生汉语发音不标准,学完后会读,但不理解。 2、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均衡能力训练难以落实,四种能力发展失衡,尤其是学生最大弱项听、说能力脱节,这种情形既影响教学质量,又影响教师更
新知识,教学是不利的。
(2)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往往主导过多,无意识地造成教与学颠倒,总担心学生听不懂汉语,边讲边译,挤占了学
生思维空间。
(3)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量和度上,讲与练习上安排不合理,突出
量和讲,忽视度与练习。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为保证我校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长足发展,经学校研究,确定了“以读为本、在汉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题,旨在从发展“学生主体性”这一个优化素质结构的核心问题入手,挖掘学生的主体因素,探讨促
进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
双语阅读教学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一种以培养学生阅读汉语能力和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读的时间与空间,把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以学为主,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汉语的能力和习惯,
使学生真正成为双
现实的双语教学中,教师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从头至尾由老师指挥包办,总是固定在讲-读-问-练习模式下进行教学,缺乏创新,它抑制了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双语教学中,研究如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积极学习汉语的精神,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从而提高汉语能力与素质,具有一定
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及自身现有工作基础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及现代教育、教学论的思想,主
要观
1、人的主体性是人本质的最高层次,发挥主体性应以尊重客体的客观性、规律
性为前提。
2、把教学认识作为一个积极主动创造的特殊认识活动来研究,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它表现在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
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3、以读为本,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
4、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力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多读、多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与背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本课题力求于在汉语教学活动中,坚持“以读为本”,在“求真、求实、求话”原则的指导下,使学生进入“情真以悟本,潜心以学文”的境界,使学生学会、
会学、善学、乐学,以此构建学习主体,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提
高双语教学效率。
目前,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已实行民汉一体化建设,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推动下,形成了学校教研大组、学科教研大组、学科小组三级教研网络,校领导和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学校发展战略。我校共有学生49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9.5%,专职汉语教师8名,普通话水平和HSK水平均达标,全校13个民族班均开设了汉语
课。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与分析现今双语教学中影响制约学生主体发展的诸多因素。 2、探索双语教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双语教学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华
的继承与发展,对以读为本与提高学生汉语素质关系的探讨。
3、研究以读为本,于双语教学中构建学习主体的策略,探索以读为本的双语课
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
(1)对读的数量、读的层次、读的时机、读的形式的研究。 (2)读在提高汉语素质方面的积极,独特的作用。 (二)实验目标。
1、构建学习主体——乐学、善学、会学、自得、自悟、自能 2、创造以读为本的双语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
3、通过“以读为本”,在双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理
解运用汉语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1、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和教育统计法。最为突出的是整个研究工作是在学校教育的常态下进行。以“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深入推进为依托,利用民汉合校的资源优势,开展民汉结对子,互拜师活动,把平时的三级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群体性学习组织,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完成研究任务,在操作程序上,采取民汉互补,民汉互
促的方式。
(四)研究思路及突破性。 1、研究思路。
本课题通过对全校双语教学情况的整体调研,对全校师生自身状况的全面分析,确立了研究方向,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研究重点,围绕“双语教学中影响制约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因素”,“探索双语教学的一般理论”,“以读为本的双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实验前,组织老师学习实验方案,明确本课题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汉语水平能力培训,同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民汉互动等手段,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实验中重视信息、交流与反馈,通过校本教研民汉结对子,观摩研讨等方式创设积极参与的研究氛围,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按期召开阶段性的总结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建构起以读
为本的双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主要突破(理论性、应用性、创新性)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性没得到发挥,本课题旨在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探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舞台让给学生”,使汉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好”的局面得以改变,坚持“以读为本”,使汉语教学返朴归真。探讨“以读为本的双语课
堂教学基本模式,于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
四、实施步骤(研究过程、阶段目标、主要措施、理论学习等)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5年9月) 1、对全校双语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确定研究内容。 2、对全校师生双语教学方面的自身因素进行分析。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对学生汉语能力与水平的普查。
5、学习教学改革理论及有关“以读为本”的理论。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9月) 1、申请开题论证。
2、根据前期学习、分析与研究,制定构建学习主体的主要策略,并逐步加以完
善。
3、健全校本研究各项制度,在校本研究活动中进行课题研究。
4、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民汉结对子等活动,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 5、根据研究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三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学科小组)、观
摩交流(校级)、校本教研(教研大组)。
6、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策略不断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重点放在课
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及时总结。
1、实验教师写专题研究论文、整理教案、教学反思、录制优质课。 2、收集整理学生成果作品。
3、对两年来学生在双语学习中主体性发展水平进行测试。
4、对两年来实施课题研究中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变化进行分析。 5、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6、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五、研究组织机构:
以科学研究的认真、求实、苦干、创新的态度去实践,才能准确实现研究目标,才能使实验研究不只局限于学校这个小圈子、小空间里。因此,我校成立了课题
研究组织投入到课题实验研究中。
1、加大培训力度:外请专家、培训骨干、自我培训。 2、硬件保证:充分利用语音室、配齐录音机。
3、在家长会上宣传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六、结题成果展示形式。 1、结题研究报告。 2、论文。 3、公开课。 4、典型资料展示。
七、负责人:双语教师阿斯古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