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案例
社2006年度资产负债损益进行了审计。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严谨细致,运用计算机的审计利剑,斩断“魔手”,一举查获柴桥信用社电脑管理员严某利用职务便利,凭借电脑技术,非法侵占信用社48万元资金的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严某已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48万元赃款也已追回。这既充分显示了计算机审计的强大威力,同时,又暴露出被审计单位脆弱的内部控制制度。
开辟审计“信息战”
地处东海之滨的北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辖12个信用社,拥有资产约57亿元,有18000多个对公账户。面对极为庞大的数据,一场审计信息战悄然进行。为确定审计重点,审计组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首先对18000多个对公账户进行筛选,从账户名称、开户信息等方面分析判断,查找异常账户,然后对异常账户的交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北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属有7个账户分别以“散户”、“另户”等名称开户,其中柴桥信用社的一个名为“散户”的活期存款账户情况异常。当时,审计人员初步分析认为该账户应为信用社内部使用,目的可能用于调节收入或单位“小金库”。 调节收入、小金库这些问题对审计人员来说,是十分敏感的,长期来养成的职业敏感性,使他们冥冥之中意识到可能钓到了一条“大鱼”。于是,审计人员刨根问底,通过北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综合管理系统查阅了该账户的开户信息,然而,令审计人员失望的是,无该账户的开户信息,如果要了解详细信息,必须由下属柴桥信用社提供账册资料。为此,审计组决定第二天就去柴桥信用社实地延伸审计。柴桥信用社接到通知后,感到事情蹊跷,“难道审计局发现了什么问题?”马上组织自查,发现“散户”账户短缺48万元,这使他们大吃一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与电脑高手“过招”
这48万元巨款究竟被谁领走了?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审批表上经手柜员胡某是首当其冲的怀疑对象,但对签字笔迹的分析发现胡某的签名系假冒。而唯有柜员李某的电脑能操作“散户”账户,而且2笔提款在不同信用社,时间仅相隔20分钟,按路程计算必须开车才行,而李某系驾驶员出身,虽具备作案条件,但进而对他的排查发现,李某没有能力篡改账户名称,于是李某作案的嫌疑也被排除了。 就在案件的调查走入死局之时,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人员及时调整了思路,他们从能修改账户名称、熟悉电脑操作的人员开始排查,谁具备作案条件呢?这时,电脑管理员严某浮出了水面,进入调查人员的视野。尽管严某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但他还是在篡改账户名称时,在计算机“记忆”中却留下了痕迹。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严某不得不承认了犯罪事实。
2005年4月28日上午,严某利用主办会计外出培训之机,盗用一柜员的操作密码进行账户修改,在电脑中将“散户”的户名改为“北仑某集团”。当日中午,严某利用值班时间,盗用另一柜员胡某操作密码从“散户”账户支取48万元,全额存入以“袁冬”名义新开立的个人结算账户。这一步得逞后,严某又采用同样手法,于2005年4月29日下午,又将电脑中的“北仑某集团”改回“散户”。2005年4月29日至2005年6月4日,严某分12次在10个不同信用社将该存折户48万元款项陆续提走。
经了解,犯罪嫌疑人严某于1999年8月从某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毕业后,进入柴桥信用社,开始做临时工,曾干过临柜,因为工作表现积极,考核年年优秀,不仅入了党,而且于2002年转为正式员工,并担任柴桥信用社电脑管理员。2005年严某结婚后,因购房、添车手头比较紧,以及信用社内控制度失缺等,于是打起了坏主意,把“魔手”伸向了信用社存款,他利用自己熟悉信用社内部流程,采用动用他人操作密码、伪造签名、改动电脑信息
等手法,盗取银行存款占为己有,步入了犯罪的深渊。 作案后,严某做贼心虚,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每次遇到检查更是提心吊胆,唯恐被人发现,但他又觉得自己精通电脑,手法“高超”,不易被人察觉。岂不知,此事在时隔两年后还是被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审计人员识破天机。案发后,严某悔恨交加,觉得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对不起父母和家人,但世上没有后悔药,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罚。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已成为不变的定律。
脆弱的防线是病因
在这起案子中,如果柜员的操作密码不是人人皆知的“明码”,如果内部稽核不形同虚设,如果多次检查不被表面的账平表直所迷惑,那么,严某的作案也许不会得逞,得逞后也不致于两年后审计才发现。但是,这些仅仅是假设,事实上,在柴桥信用社,多个控制环节都没能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以致酿成后果。 举一反三,防微杜渐,才是反思案件应有的态度,这起案件给人的教训深刻,值得深思。从体制上看,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信用社虽然按照规定成立了社员(股东)大会、理(董)事会、监事会,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具体规定,但“三会”制度本身大多形同虚设,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形成“三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既相互独立运作又相互制衡的科学机制。同时,内控制度缺乏权威性。保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必须建立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这是建立农村信用社科学经营管理机制的需要。现实情况是,制度建立的多,真正执行的少。由于内部稽核人员是在联社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在对实施项目的检查中,面对查出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在具体规范上作一些调整和纠正,很难对责任人作相应处理。另外,一些新业务的管理制度跟不上,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有的制度不完善,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实际脱节。制度制定不系统,农村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缺乏统一考虑,影响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在这起案件中,信用社主办会计对内部管理不到位,检查监督不力,会计管理工作只求表面现象上的账平表直,而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对柜员的临柜操作进行合规性检查;注重业务拓展,而对内部管理重视不够,内部管理松散;临柜柜员执行制度不到位,对操作密码、重要空白凭证、业务印章保管不严,致使作案人严某能够顺利完成账户修改、现金支取、储蓄开户等交易;账户管理不规范,科目使用随意性强;内外账户核对不全面。这些都为严某作案提供了温床。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据了解,该案发生以后,北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采取善后措施,对信用社内部管理松懈、帐户管理不规范、内外帐务核对不全面、大额现金审批手续不严密、临柜柜员执行制度不到位等问题进行整改,针对薄弱环节、重点部位,开展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全面排查风险点,在全面推广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基础上,通过培训、辅导、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会计主管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检查监督力度,并对不规范帐户进行了清理。
十五年吃财政“空饷”私设“小金库”终被挖 ——湖北十堰市一经济责任审计查案纪实
2007年,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在对市直某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该单位一职工长期下海经商吃财政空饷,几任负责人长期隐瞒不报,并将该职工缴纳的管理费和虚
报冒领财政统发工资及补贴的10余万元设置“小金库”,用于少数人员旅游和消费。最近,相关责任人受到查处。
多措并举:一个举报电话牵出15年“吃空饷”的问题
2007年1月,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委托,十堰市审计局安排市经济责任审计局对市直某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计组进入该单位之初,对该单位核算体制、核算方式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等进行了了解和审计,审计中发现该单位账面“非常干净”,2001年7月之前单位财务实行向政府部门报账制,账由政府部门统一代管,2001年7月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核算,2005年又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账理、账表关系处理的几乎无可挑剔。为了真实、准确评价该单位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权力运行等方面情况,审计组找职工座谈、看重大事项会议记录,但仍未发现什么较大的问题线索。就在审计组准备收兵之时,怱接到一举报电话,电话中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为了打消举报人的思想顾虑,详细了解情况,审计组随即约举报人到指定地点详谈,并向举报人郑重承诺:一是为举报人保密,二是对反映问题,做到实事求是的调查,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三是如反映问题属实,审计查实情况将在职工会上进行公开通报并上报有关部门。举报人在向审计组反映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后,又书面向市审计局提供了两封举报信函。 根据举报人反映的情况,审计人员通过细致调查和走访座谈,查出该单位负责人用公款为个人购置移动电话、在到任两年内两次卖车、换车,未按规定程序处置固定资产和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问题。职工所举报的问题基本属实。审计人员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得到举报人的信任。至此,该举报人才说出了真正想说的话,他向审计组详细反映了该单位一职工李某下海经商近20年不上班,却照拿国家工资的问题。吃财政空饷的问题在审计中时有发现,但是象该单位职工反映的近20年吃空饷的问题还是头一遭听说,其中必有猫腻,审计组决定要核实清楚。
顺藤摸瓜:十五年“吃空饷”原来并不简单
为什么编制保留,财政照常发工资?“吃空饷”吃了多少?审计组直接针对举报人反映的问题,迅速展开调查。通过审核该单位职工李某工资档案和相关工资、福利发放资料,发现李某自1992年离开单位经商办企业至今,15年在编不在岗,单位却一直隐瞒不报。据李某个人职级工资卡片反映,1993年10月至2006年1月,李某的工资卡片因调标、晋档变动过十次,工资及津贴已从1993年的447.01元晋档至922.8元。同时还在每年公务员考核中,对李某按“称职”上报,并享受一个月奖励工资。工资卡片之外的各种津补贴、节日福利等,由单位另外造表报会计核算中心发放和国库集中支付。据统计,2000年5月至2007年4月,财政统发工资及补贴直达李某个人账户累计金额7.65万元,另据相关资料反映单位吃“空额”3.81万元,共虚报冒领财政统发工资及财政拨发的工资性补贴等11.46万元。15年“吃空饷”的问题终于查清了,可是令审计人员费解的是,为什么一个“吃空饷”的问题会历经数任领导隐瞒15年不报;带着这个问题,审计人员紧追不舍,要求该单位负责人说明原因。在交谈过程中,该单位负责人极力搪塞想掩盖事实真相。但是审计人员根据调查掌握的事实情况单刀直入,质问该负责人:“前任领导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后停发了李某的工资,为什么在你任上又恢复了李某的工资待遇,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经步步追问,该负责人看无法隐瞒,只好讲出了李某经商期间向单位缴纳管理费的问题。审计人员敏锐的意识到审计中未发现管理费入账的记载,看来问题并不那么单纯,管理费到哪里去了?在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追问下,他不得已讲出了保管人员的姓名。
损公肥私:将所交管理费和部分“空饷”藏于“小金库”
掌握了这一重要情况,为了防止对方转移或销毁资料,审计人员一刻也没有耽误,迅速找到保管“小金库”的劳资员,要求其交出账外账资料,该劳资员似乎有所准备,交出了几张收条和支出单据,并说收的钱基本支出了。但是收条和支出单据的撕扯痕迹和票据上的手工
编号的断档没有逃过审计人员的眼睛,审计人员义正严辞,指出隐匿不报或销毁会计资料的后果,并耐心宣传政策,该劳资员终于交出了全部账外账资料及结余现金。
审计查明,该单位将李某经商期间缴纳的管理费和部分停发的津补贴共计10.97万元,设置“小金库”,主要用于少数人员旅游、无依据发放加班费、节日福利补助、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电话补贴及装宽带网等个人费用。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辞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在三个月内予以审批。审批期间,申请人不得擅自离职。对擅自离职的国家公务员,给予开除处分。国家公务员有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予以辞退。而该单位之所以置国家政策规定不顾,一方面是该单位钻政策空子,借李某下海经商保留编制一事套取财政空额,私设小金库。另一方面,李某利用该单位“吃空额”的心理,为自己下海经商留条后路。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审计情况已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令移交市纪委进一步查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莫伸手 伸手必被擒
——审计查处衢州市人防办窝案纪实
浙江省衢州市审计局2006年在对该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原主任尤匡宝经济责任审计中,挖出利用人防工程建设及维护装修等工程大肆收受贿赂和私分国有资产的“硕鼠”窝案,他们将黑手直接伸向了国防建设资金。目前,五名涉案人员均已批捕,其中处级1人、科级2人,科员1人,个体商人1 人。这一窝案的“头号人物”是时任衢州市人防办主任的尤匡宝。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有关情况,审计人员对人防办平战结合收入实施了跟踪审计,发现该单位存在账外资金小金库,且会计资料已被该单位财务负责人全部销毁,同时在人防工事维护装修中有虚增造价等情况。审计组将相关资料移送纪检部门,经检察部门进一步查处,终于锁定尤匡宝等人违法犯罪事实,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近日,经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该案,判处原主任尤匡宝有期徒刑13年,真可渭“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莫伸手、伸手必被擒”。 2006年7月,因衢州市人防办原主任尤匡宝交通肇事事发,相关部门要求衢州市审计局提前介入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求审计机关一是要查清交通肇事资金赔付情况,二是审查尤匡宝个人有无其他经济违法问题。对此,衢州市审计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成由市审计局纪检组长为审计组长的审计组进驻市人防办开展审计,同时明确指示审计组要认真负责及时完成审计任务。 本着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负责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进点后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及内部调查核实,查阅相关财务资料,很快就查清了交通肇事资金赔付的来龙去脉,向有关部门作了专题报告。在座谈了解中,有群众反映尤匡宝本人“肯定有经济问题”,平时花钱比较奢侈,为人也比较傲慢,群众反响比较强烈;同时群众反映人防办财务上“肯定有问题”,但均未能提供出具体线索。在审计人员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驱动下,本着绝不冤枉一个好人,同样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审计组做了精心安排,将审计组人员分成查账和调查两个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内应外合,内查外调。调查组负责走访相关部门,采用召开内部人员座谈会、个别谈话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了解有关线索;查账组对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查,从收费票据、经济合同、全部经济业务活动等均进行详细查阅,对近三年内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查找可疑线索,审计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从一笔往来账款中找到了突破口,经查电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