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页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景图:①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从而引入验算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依据主题图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成动态化的课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3、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
实验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此,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对于“铁拉门中的平行四边形”设
5
计原理的探讨,更是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4、依据主题图创造学生合作交流的时机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引导探索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 教材主题图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充分讨论、试验,然后再全班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再如,在总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后,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而出示了小组合作、自主发现的情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直接给出法则往往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创造性,而按新教材所示去做,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很容易地记住了法则,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5、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再如教学“第几”中的排队购票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外,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二、主题图的再开发与深加工
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
6
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类则是直接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但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如何对主题图进行深加工呢?
1、串一串,使主题情境更加生动
针对第一学段儿童学习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主题图扩充、串联,补一些人名、地名、活动名称等,使主题图中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2、3题是配合例1与“做一做”的习题,笔者就根据五幅主题图的素材,以“聪聪过生日”为线,将其串联:“生日服装搭配”、“PARTY自助餐”、“智闯游乐园”、“游玩路线”、“合照留念”。环环相扣,趣味横生,孩子们跟随着聪聪和明明度过了快乐的三十五分钟。
2、编一编,使主题氛围更有情趣
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静态的。它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现实意义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于一
7
体。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是选用课本的,还是重新选择主题场景,是每位教师值得考虑的因素。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实践活动:掷一掷。教材中主题图设计了教师和学生示范游戏、学生小组内游戏两副场景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考虑到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游戏兴趣,笔者以“揭穿街头骗术”为名开始了场景的描述:社会上经常有这样一些赌博游戏,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否则就是别人赢,结果往往是庄家赢得多。这其中到底存有什么猫腻呢?想不想揭开这个骗局?! 让我们利用我们的武器——数学知识,来与这些丑恶的现象作斗争吧!顿时,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由此使得这一探究游戏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3、改一改,使素材呈现更利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但不能尽信于教材,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充分钻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功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对于那些不能有效引导教学情境的素材应当作出及时调整和修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8页“口算乘法”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项目价格表”,介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认为,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