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胰腺癌不同。影像检查是将其与胰腺癌鉴别的重要手段,B超、CT可显示胰腺内囊性病变、囊腔规则,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坏死时才出现囊变且囊腔不规则。
4.其他:包括一些少见的胰腺病变,临床鉴别诊断较困难。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
(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参照2006版WHO胰腺癌组织学分类(附件1)。
(二)胰腺癌的分期。
1.胰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1)原发肿瘤(T)。 Tx :不能测到原发肿瘤。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 :原位癌M1 远处转移。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T3 :肿瘤扩展至胰腺外,但未累及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T4 :肿瘤侵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2)区域淋巴结(N)。 Nx :不能测到区域淋巴结。 N0 :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5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 Mx :不能测到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注:* 经CT 测量(最大径)或切除标本经病理学分析。 2.胰腺癌TNM分期
胰腺癌TNM分期(UICC/AJCC 2002) 分期
TNM
0 Tis,N0,M0 ⅠA T1,M0,N0 ⅠB T2,N0,M0 ⅡA T3,N0,M0 ⅡB
T1-3,N1,M0
Ⅲ T4,任何N,M0 Ⅳ
任何T ,任何N,M1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是任何分期胰腺癌治疗的基础,但对每一个病例需采取个体化处理的原则,根据不同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部位、侵及范围、黄疸以及肝肾功能水平,有计划、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诊疗手段,以其最
6
大幅度的根治、控制肿瘤,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对拟行放、化疗的病人,应作Karnofsky(附件2)或ECOG评分(附件3)。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然而,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完成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情况评估,以腹部外科为主,包括影像诊断科、化疗科、放疗科等包括多学科的治疗小组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手术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无瘤原则:包括肿瘤不接触原则、肿瘤整块切除原则及肿瘤供应血管的阻断等。
(2)足够的切除范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范围包括远端胃的1/2-1/3、胆总管下段和/或胆囊、胰头切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距肿瘤3cm、十二指肠全部、近段15cm的空肠;充分切除胰腺前方的筋膜和胰腺后方的软组织。钩突部与局部淋巴液回流区域的组织、区域内的神经丛。大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等。
(3)安全的切缘: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需注意6个切缘,包括胰腺(胰颈)、胆总管(肝总管)、胃、十二指肠、
7
腹膜后(是指肠系膜上动静脉的骨骼化清扫)、其他的软组织切缘(如胰后)等,其中胰腺的切缘要大于3cm,为保证足够的切缘可于手术中对切缘行冰冻病理检查。
(4)淋巴结清扫:理想的组织学检查应包括至少10枚淋巴结。如少于10枚,尽管病理检查均为阴性,N分级应定为pN1而非pN0。胰腺周围区域包括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2. 术前减黄。
(1)术前减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瘙痒、胆管炎等症状,同时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手术死亡率。
(2)对症状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可行术前减黄处理。
(3)减黄可通过引流和/或安放支架,无条件的医院可行胆囊造瘘。
(4)一般于减黄术2周以后,胆红素下降初始数值一半以上,肝功能恢复,体温血象正常时再次手术切除肿瘤。
3. 根治性手术切除指证。 (1)年龄<75岁,全身状况良好。 (2)临床分期为Ⅱ期以下的胰腺癌。 (3)无肝脏转移,无腹水。
(4)术中探查癌肿局限于胰腺内,未侵犯肠系膜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等重要血管。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