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在我国古代,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开始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代 D .元朝
2. 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兴起于宋代,后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瓷都的是( ) A .开封 B .杭州 C .广州 D .景德镇
3. 宋代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从越南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并推广种植的是( )
A .水稻 B .小麦 C .占城稻 D .茶树
4.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后完成于( ) A .隋朝时期 B .唐朝时期 C .南宋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5. 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子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6. 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的职能是( )
A .主持变法 B .监察百官 C .管理海外贸易 D .执行削藩政策 7. 李明上网查阅了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下列各项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B .棉布成为北方普通百姓的衣料 C .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D .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8. 从唐朝中晚期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 .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 .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D .“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9. 对“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 .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 .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 .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10. 宋朝“神舟”是中国宋代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出宋朝卓越的造船技术。下列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领先于日本 B .落后于欧洲 C .居于领先地位 D .比阿拉伯发达
11.下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及所占比例变化图,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 ) 朝代 南方 北方 占全国粮食产量比粮食(斤) 粮食(斤) 全国粮食产量比例 例 西汉 2470685 唐代 3920415 19.8% 43.2%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80.2% 56.8% 37.1% 北宋 11224760 62.9% A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B .北方的粮食产量要比南方高 C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12有人评价某一农具“自转不息,终夜有声”,“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该农具是( )
A .汉代耧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水罗盘(模型) 13.穿越时空,小明回到了北宋时期的开封。以下对其所见所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逾百万,熙熙攘攘 B .瓦子勾栏,活动众多 C .买卖兴隆,“会子”通行 D .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5商业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语句能够反映宋代商业发展的是( ) A .“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币” B .“苏湖熟、天下足” C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D .“湖广熟、天下足 二材料分析题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6.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请回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