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效课堂资料
实施原则: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
学习课文前,学生提前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读熟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记下不明白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解决疑难。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内汇报展示。学生通过展示使成果共享,使错误显现,使思维碰撞,使思想升华;老师通过展示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不会的不讲),发现问题,矫正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最后总结时先生后师,老师要把学生没有点到的给学生补充出来,或者把课文当作例子,把教学内容深化,把课内的知识拓展延伸出去,使得整堂课的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更充实。总结后,教师根据本课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如字词读写、
课文的感情朗读或背诵等,要求学生达标巩固。
2.多元评价、全面发展原则。
自主互助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要注重个体的学习发展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和能力;不仅重视课堂交流环节的汇报评价,更关注学生小组互助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老师的评价,更将评价权利还给学生,交给小组长;不仅有对学习思考发言情况的评价,还关注学生的倾听、合作意识、纪律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二)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小组。
1. 首先,学生投票,选出班里学习比较认真,能自觉遵守纪律,有一定管理能力的16位同学,然后根据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合理搭配分组(搭配时注意两个人的性别和性格,最好能互补),8个正组长,8个副组长,综合素质相对高的担任正组长;然后,制作八个纸阄,分别写上1——8这八个数字,让正组长抓,根据抓出的数字确定选组员的顺序;第三,正组长和副组长协商,根据确定的顺序轮流选组员,一轮选一个。为了公平起见,第一轮1组先选,第二轮
8组先选;四,综合考虑组员的身高情况确定小组座次。
2.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记录员: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检查员: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计时员:保证小组各项工作在限定的时间内高质高效的顺利完
成。总之,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干。
3.制定小组考核评价细则。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细则中,充分体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这一目的,如每认真完成一次家庭作业加2分,一次不完成扣2分;每正确回答问题一次加2分;背诵课文时,在规定时间内,组内第一个背熟的同学加5分,第二个加4分??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加1分;在规定时间内背不过
的同学扣2分;听写词语全对一次加2分;违反课堂纪律一次扣2分??为防止记录员记录本组成绩弄虚作假,我让他们推磨,1组记2组,2组记3组,3组记4组??组员可以随时查阅自己的得分情况。记录员每天及时记录组员得分、扣分情况,于下周一前加出小组总分,报给中队长,中队长根据小组得分高低,确定四个优胜小组,在“争星榜”相应位置粘贴红五星。然后,优胜小组根据得分高低评选三名优胜组员,其他小组评选两名优胜组员,由副中队长把他们的名单填写在争星榜上。期末结束,根据平时争星情况,评出四个优胜
小组和部分优胜组员。
(三)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可达到性目标”。 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实施“分层目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自己的跳一跳,够得着的近期“可达到性目
标”,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首先,在新学年开始,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摸底,并深入调查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认知能力,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行性”;然后结合学生意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应属的类别;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把特征相近的学生装归类为同一层次,将学生分为A、B、C共3组。A组是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组是基础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C组是基础好,反应快,成绩拔尖的学生;A,B,C三组学生装的比例依次为2:6:2,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必要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特别是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让全部学生都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
学习中去,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随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作相应的
调整,最终达到A组逐步解体,B,C组不断扩大的目标。 1. 学习目标分层。主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将各个层次的目标贯串于学习过和的每一个环节,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A组学生达到大纲目标,B组学生达到提高目标,C
组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高层目标。
2. 学习过程分层。学习过程分层主要体现在每堂课既面向全体解决共性问题,同时自学问题和练习分层。自学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问题可按三层布局,易,中,难有度,让学生作答时按层次“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为了巩固新知识,落实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分层提供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课堂练习分为两个层次:达标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达标性练习3个组的学生全做,提高性练习鼓励C组学生全做,B组学生选做。题目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提高性练习不宜过多,配制的练习要有利于A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要有利于B组学生有所提高,还要有利于C组学生的充分发挥,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
有所乐,学有所得,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3. 课后作业分层。作业结合课标要求和按各层次学生的情况配置,将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分别配给A,B,C三组学生做,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