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伦理学论文 -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
官爽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
道理和准则。所以,伦理也就是道德。所谓伦理学,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
道德是外在需要和本性体现的内在结合。人类结成群体而生活,道德是规范,是必须采取的方式;同时,道德是宇宙人生存在的大道,是人性存在的本真,人是有灵性的生命,而不单单是物质的生命。道德是人存在的本真,是生命的内在体现。
道德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总对人与人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的内容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不改变、不断完善、不断进化。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是明文规定、能写在纸面上的,而是人们约定俗成,根植于内心,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德则不同,更多的人们的自觉。一个人犯了法,他可能会不服,认为这项法律条文制定的不合理;但若一个人做了违背伦理,有悖道德之事,他的内心更多的是不安,是自责。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非强制的规范,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它不像法律那样用“疾风骤雨”来改造人,而是如春雨“如物无声”来感化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延伸。一个只有只靠法律来维护的社会,是冷冰冰的社会,人们得
不到幸福,统治自然不会长久;当然,一个只靠道德来支撑的社会,是太过于理想化的社会,这种社会曾短暂的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初,自然,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非如此。至于以后有没有这种社会,我真切的希望有。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并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自然,也是靠不住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护。
道德是一种信仰,它不同于教信仰,不同于对某个人的信仰,不同于对某种学说的信仰,它一种全民信仰。
道德,这一古老而又常的命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无数人思考过它,有无数学者研究过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伦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通过仅仅两个多月的学习,也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见冰山一角。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使我们可以判断社会准则的相对优劣;我们自己的社会的道德准则,并没有特殊的地位,只是很多准则中之一;伦理学中是没有普遍真理可言的,并不存在一切时代对所有人都有效的道德真理;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决定了那个社会中正确的行为方式,那么那个行为就是正确的,至少在那个社会中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试图判断其他社会中道德文化,那么我们就是在冒犯,因为我们对其他文化因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
的。按照道德相对主义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与此相反的道德客观主义,则对客观的是非标准深信不疑。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争论从未停息,利己主义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从最基本的“我”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做出行为。与利己主义相对的,我们会自然的想到利他主义。利他主义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其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利他主义必须付诸行动②利他的行为必须是目标取向,其目标是提升他人的福祉,如果行为者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无意中或顺便为他人创造了一些好处③在利他的行为中,意图比结果重要④利他的行为必然会造成行为者自己可能的损害;⑤利他是无条件的,行为者不能预期任何的回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利己无疑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特性。尽管“利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类本性,有些学者仍然认为“利他”也是人性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所以相对于利己主义的伦理主张,有人提出利他主义的主张,认为它才是阻止人类私性最合理的道德理论。不论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都是相对绝对的。在伦理学中,我们会重点的研究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但是在现在的实际生活中,单纯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已是不够。我们更多的会说如何互利,毕竟在这样一个没有合作就没有未来的社会,互利主义有着特定的基础。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
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泌尔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泌尔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功利主义在价值论上采取一种福利主义的观点,通常把效用理解为人的福利。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是目的论,它不仅把幸福看作是有内在价值的东西,而是试图按照行动对人们幸福的影响。经典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积聚功利主义,因为这个功利主义做出假设我们可以对某个人的效用进行“加和”,以便最终得到一个总体效用。功利主义强调正确的行为是具有最大的净收益的行动。对功利主义有内在批评和外部批评,同时功利主义无视个人的权利和公正。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边沁和泌尔。
道德的本质,是道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回答道德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与一定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并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的共生性亦即互为条件性—互惠性。
本人才疏学浅,阅历有限,通过老师的悉心讲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肤浅的觉得:道德,就是让人更好的活着。
道德,就是让人更好的活着。不仅是让自己更好的活着,同时也让别人更好的活着。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纸面上的数据有多漂亮,人们却活的不好,感觉不舒服,那么多么华丽的数据终究还是浮云。
人类产生之初,就如其他动物一样,这时的人是没有意识谈道德的。首先,人要满足生存的需求。人类慢慢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就会提出道德的需求。起初的道德,是某个部落内部的道德。人类的发展、融合,不同的道德理念也相互碰撞、交流,经过多次实践、反复甄别,人们会找出一个平衡点,平衡所有人的利益。道德是人们公认的,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你遵循这个道德准则,你就会活的更简单、更舒服,谁违背了它,或者试图冲破它,就会为人所不齿,甚至遭受惩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必是让人尊敬的。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先得尊重他人,同理,只有对他人讲道德,别人才会对你讲道德。
道德的内在性。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快乐,做一个有道德人,行得正、坐的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顶天立地,问心无愧。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本我是一口沸腾着本能欲望的大锅,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的追求满足。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本我的对立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里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那些我们为之努力的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