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4:10:28

社会学方法论课

第一讲 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一、社会研究

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体-社会本体论

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

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 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

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识。方法论不涉及具体现象,学科理论称为现象理论,而方法论是工具理论

3.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在思维层次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接近哲学层次。具体方法是在操作层次上具体技术的运用,靠近经验层次。

4.方法论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前方法论是统一的、一元的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6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有不同的方法论,形成多元方法论。

5.方法论的主要问题: (1)研究逻辑

(2)对人及行为的假设:人的定义、人的本质。人的行为受何因素的影响。

(3)对社会整体及社会现象的认识途径: 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认识。多种具体方法的竞争。 (4)真理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和知识论交叉 (5)规律性: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6)价值(个人主观意识)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19世纪初受自然科学影响。孔德《实证哲学》观点:①社会科学要研究现实问题 ②研究应是有用的,能解答实际问题。③应是可靠的。④应是确切的。⑤肯定的、能够证实的。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质疑:①自然与社会有本质区别。②社会由个体组成,主张社会唯名论。③对人不能采用实验法。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的“文化科学”。狄尔泰提出Hermeneutics(释义学.解释学.诠释学)对文献古典文本的解释方法可用于社会现象研究。 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是因果解释,释义性解释是对人的意义的主观理解 。

20世纪初社会学方法论代表人物:韦伯、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①首先应界定社会事实 ②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时代形成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集体的行为、思想观念、时代精神。 ③主张客观的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他为西方社会学实证学派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韦伯借鉴和综合了“文化科学”和“实证科学”的观点,提出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①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不同,社会科学的解释不仅包括客观解释,也包括主观阐释(intepretive)。②借鉴狄尔泰的观点,必须理解动机、目的、意义。③应排除主观偏见.采取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④理想类型法:依据现象的共性建立理想类型(典型),表象差异可用不同的理想类型来反映。⑤区分历史的因果解释和逻辑的因果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阶级斗争、人际互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

主要阅读材料: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尔克姆著,胡伟译,198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 韦伯著,朱红文等译,1992,《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讲 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哲学思潮,特别是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一直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同时哲学思潮和哲学方法论又受历史时代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Page 1 of 9

19世纪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主要流派是:(1)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以穆勒、孔德为代表。哲学基础是新康德主义。(2)历史主义(或人文主义),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为代表。这两个流派是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中期以前,实证主义哲学一直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分析哲学等学派。非实证的哲学思潮,如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哲学思想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很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哲学的一些新发展开始受到社会学家的重视,这些发展是:

(1)科学哲学的发展:1.后实证主义(波普,拉卡托斯等人)。2.科学方法论的社会历史分析;库恩的“科学史学”、费依阿本德的《反对方法》。3.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分析哲学转向到“语用分析”,即生活世界主体之间的语言哲学。自然科学哲学的不同视角汇集到社会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上。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启示有:1.主体观的变化(康德-米德-哈贝马斯)。2.语言实践(哈贝马斯、阿佩尔)。3.科学认识的主题变化(本体论、知识论、实践论)。社会科学语言分析的综合方法(利科、伽达默尔)。

(2)现象学的发展: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现象学还原”。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提出“世界本质上是随着此在(人)的存在而展开的”。实现了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是通过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即“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的视角及现象学方法。

(3)释义学的发展: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方法。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释义学,后设(Mata-)理论。伽达默尔的历史释义学;认为理解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效果历史”观),理解包括既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克服传统和对象的局限性(“视界融合”观)。哈贝马斯的“三种旨趣观”,认为理解是对各种旨趣的超越和包容。

(4)实用主义的发展:早期实用主义是以杜威、詹姆斯为代表,认为真理是对特定问题的有效回答。他们反对本质主义和独断论。80年代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提出了“后哲学文化观”。他的主要观点是:1.反对知识霸权,诉诸公众讨论。2.反对文化霸权,提倡本土中心主义。3.真理是“合理”的解答。合理是指公共生活意义上的合情理、适当、有效。4.反对精英主义,主张通过合理的对话来解决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当代哲学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1.在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发生变化(从科学理性到实践理性、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2.研究视角的变化,从外在的客观研究到“视界融合”和“后设”反思。3.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单纯的客体(或主体)到各种关系(主客体、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共同体之间、国家之间等等)。

上述启示也有助于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中的各种传统对立:如整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中立-价值参照、结构-行动、客观-主观、宏观-微观、解释-理解、静态-动态等等。

参考文献: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8/1986,上海译文出版社。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1984/1990,上海译文出版社。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1999, 上海译文出版社。

Habermas,J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eacon Press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1994,三联书店。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1987,辽宁人民出版社。 L.罗蒂:《后哲学文化》,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佩尔:《哲学的改造》,1980/1994,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三讲 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一、后实证主义 传统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开创,迪尔凯姆发展完善。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维也纳学派,在20世纪前期占主导地位。20世纪后期,波普尔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布东、亚历山大、瑞译。

主要观点:A.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发展性、相对性。B.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认方法的多元性。研究方法因具体课题而定。C.理论多元性:视角、形式、观点的多元性。80年代以后,后实证主义逐渐在西方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据主流位置。其特点是: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承认社会理论的历史性、相对性。但又坚持实证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坚持科学主义的知识观,即将人类知识区分为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常识(事实描述)三种类型。2.坚持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二、新韦伯主义(新人文主义)

80年代后期兴起的欧洲社会学理论方法论新趋向。传统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是以韦伯、舒茨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受当代哲学的解构主义、话语分析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与此相对的是“小事件因果性”和“表面效果”观)。

他们分别强调:1.社会的生成性。Elias认为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不断形成、不断变动的形态(figuration)。社会研究应注重过程分析。2. 实践理性。布迪厄(Bourdieu,1977)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不是依据理论家所概括的普遍理性,而是依

Page 2 of 9

据具体场景中的实践理性。实践=[(惯习)(资本)]+场域 3.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洛克伍德(Lockwood,1964)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指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关系的形成。福柯(Foucault)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

三、批判诠释理论: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沟通行动理论》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称为”批判的诠释学”:(1)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存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2)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 。当代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重点。

四、后现代主义

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极大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80年代后期开始影响社会学。主要观点:(1)反对研究主体和客体之分。(2)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对时空、对历史的认识。 (3)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如福柯认为真理(知识)是一种“权力”,是对弱者的压制 。(4)反对表象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独特性。(5)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是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

在社会研究方法论上强调个体的认识论、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主张相对主义和本土论(强调各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书:

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 研讨课题目:

1.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它们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何影响?

2.各种方法论观点的主要争论集中在哪些方面?它们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它们对社会学研究有何影响?

第四讲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 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 瑞泽的范式 (一)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的实证研究方法 论 本体论 实体论、本质认识论 主---客二元论 整体论、实证检验、 方法论 方法一元论、经验研究、数学、统计学、 研究方式 大规模统计调查、历史—比较方法、定量、统计分析 (二)社会定义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三)社会行为范式(斯金纳): 行为科学、社会生物学、心理学 (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

(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

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表象论、侧重人的行为. 论 建构论、唯名主观理解、互怀疑论 自然主义、经验论、 释义学方法、论、定性研究 自然科学方法论、个体论、理性选择 实地研究、历史研究、个案研究.民族志 实验法、统计调查. 动论、.真理相对论、强调辩证观、个体

Page 3 of 9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

1.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 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3.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 规范性-----学术规则 科学性----客观标准. 阅读:

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第三章 1997 参考书目:。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 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1983。

第五讲 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社会因素

个人心理、生理因素 自杀行为——各类人的自杀率 气候……

第三步:运用假设检验法选择符合调查资料的、较好的解释 最后上升到理论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支持),一种共性解释。 社会整合低的群体的自杀率高于社会整合高的群体。 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是20世纪初社会学研究的典范(理解社会学、社会定义范式)。韦伯针对当时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设想精神因素、价值观念对社会历史现象有很大影响。韦伯认为17、18世纪,新教观念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他用资料证明了他的观点,用历史文献的方法,从文本中阐释意义、用富兰克林等信笺自传中反映新教观念和资本主义精神。

方法:投入理解法、理想类型法、历史比较法 通过研究结论提出理论观点:扎根理论

A. 韦伯认为历史发展不是必然的、是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非线性)。

B. 不能用决定论解释,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影响。有些是共性的关系,有些因素是独特的。

这一研究是社会定义范式的例证:研究者不仅要观察、测量对象,还应理解对象的内在动因。但社会定义范式并不排斥社会事实范式。

三、社会批判研究:介入、反思、价值评判、批判与改造现实。例如,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研究、以及许多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工作三原则:A、尊重人,B、注重人的个性,C、承认人有自我改进能力。社工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如80.90年代介入环保研究,目的在于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环境污染对弱势群体造成很大危害,有些学者采用实证方法,调查居民个人意见,并建立一些理论模式。有些学者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通过投入理解、释义说明不同个人的价值观念。

研究目的:(1)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2)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3)应用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最终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受害者。

社会工作研究不仅针对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干预)、提出改善建议、解决现实问题。 四、社会行动研究:

Page 4 of 9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社会学方法论课 第一讲 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一、社会研究 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体-社会本体论 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 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 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 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