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01绪论-1
绪 论
“制冷”就是使自然界的某物体或某空间达到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使之维持这个温度[1]
。人类就是依靠“制冷”,从自然环境开创了人工环境,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满足不断发展的要求。当然,随着大量人工环境的需求,也要付出大量的能源和环保代价,因而,提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减少能源需求,还应创造更优质的人工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环境,包括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医疗环境和工农业生产环境;其二是人类饮食的保障,包括冷藏、冻结、保鲜、真空升华干燥和冷藏物流与冷藏链。
从创造人工环境观点而言,则可分为空间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空间人居环境包括人体安全极限环境、工业卫生环境和健康舒适环境,主要是创造健康舒适环境,它涉及生理学和心理学,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生产环境包括生产要求、检测要求和物品贮运要求,它纯属客观因素,对环境温湿度要求范围宽,对环境参数要求内容广
实现制冷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天然冷源;二是利用人造冷源。 天然冷源时代。《诗经》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周礼》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内外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的记载;《艺文志》则有“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放。”的记载。公元前1000年人类就有计划地存贮和应用天然冰,用于食品贮存和环境降温。14世纪后,开始利用冰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冻结食品。16世纪后出现水蒸发冷却空气。1890年左右空气调节获得初步发展,既有工业空调又有舒适空调。1906年出现“空气调节”名词,从而形成巨大的企业——天然冰的贮配,同时创造出一些人类所需的温湿环境。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开创人工环境时代。1834年动第一台乙醚活塞制冷机问世,1844年出现空气制冷机,1859年出现吸收式制冷机,1890年制冰工业开始,从而开创了制冷空调工业。例如:1911年Carrier的湿空气图表,1918年自动冰箱问世,1923年发明食品快速冻结,1927年生产出空调器、空气源热泵,1930年汽车空调逐渐发展,1935年出现卡车自动冷藏装置、飞机发动机低温试验装置等。1928年制造出氟利昂R12,人类则从采用天然制冷剂迈向采用合成制冷剂的时代,解决了人类对制冷剂的各种要求。
美国工程院在《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The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20th century)》一书中就将“空调与制冷”技术排名第十,足以说明制冷技术展现出“造福人类”、“开创未来”的作用。
“制冷”领域,可以说包括制冷技术与设备、人工环境、冷藏与冻结以及低温与气体工业。根据制冷温度的不同,制冷技术大体可划分为三类,即
普通制冷:高于-120℃; 深度制冷:-120℃至20K; 低温和超低温:20K以下。
实现人工制冷的方法有多种,按物理过程的不同可分为:液体气化法、气体膨胀法、热电法、固体绝热去磁法等。不同制冷方法适用于获取不同的温度。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属于普通制冷范围,主要采用液体气化制冷法,其中以蒸气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应用最广。本教材重点讲述蒸气压缩式制冷(热泵),并对利用热能的吸收式制冷(热泵)装置以及连接冷(热)源设备与空调末端设备的冷冻站和水系统作简单介绍。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