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 愚公移山(有答案)
23 愚公移山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叩(kòu) .C.厝(cuò) .D.匮(kuì) .
荷担(hè) .
箕畚(jīběn) ..
始龀(chǐ) 孀妻(shuāng)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虽我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 .
B.其如土石何 .D.惧其不已也 .
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
B.聚室而谋 .D.安居而天下熄 .
C.人不知而不愠 .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洛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华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
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③
①
②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山余亦未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吾远游冀﹑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10.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 学 [清]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