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学具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学具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具应用是实验教学的延伸,利用学具开展教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学具,使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从“玩”、“做”中学,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 恰当应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要变“座中学”为“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借助学具应用,可培养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可多次使用学具小棒摆2-10各数的组成。在教学“4的认识”时,让学生各自摆分后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都已摆出了一种,现在分小组比较,讨论看哪一组能又快又全地把全部分法一个不漏而且有规律地摆出来?学生边讨论边摆弄。发现可以把4根小棒先全部放到左边,每次移动一根到右边,移动三次,就得到了3种4的组成。即4分成3和1、4分成2和2、4分成1和3,反之亦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4”的组成规律,而且逐渐养成了有序拆分东西的习惯。
又如,结合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几何图形和帆船、茶壶、房子、白鸽、吊车等想象物体。通过摆拼时各板块翻转移位,边沿紧密结合等操作,不
仅丰富了学生想象,激发了兴趣。同时更好地训练了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提高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 恰当应用学具,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基础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学具操作前操作方法的讨论,操作过程中操作程序的交流,操作结束后操作结果的报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恰当应用学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数学本身所反映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恰当应用学具不仅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
四、 恰当应用学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具操作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和创新精神。
五、 恰当应用学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对他们所不知的未知领域的探究与发展,是通过主动的不断探索活动去实现对客体认识的深化与提高。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知识的前台,以学生的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质疑解难,获取新知,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
总之,恰当应用学具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挖掘学具的潜能作用,而且能大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