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2015(1)概论复习题20141226
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这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13.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应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场革命从1949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和准备阶段。用了3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 命的遗留任务;没收官僚资本,完成新区的土地改革,统一财经管理。第二阶段,从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用了4年时间,基本完成 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1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
5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它们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16.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6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背景:1.建立社会主义后面临的崭新课题;2.初期向苏联学习;3.以苏为基础;4.以苏为鉴。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7.毛泽东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国内:人民内矛盾已居于主导地位; 国际:波匈事件;
社会主义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社会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矛盾。 敌我矛盾:专政:人民内部矛盾:民主(总方针);
政治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仿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8.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毛泽东探寻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不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工业,必须是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两条腿走路”。根据“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一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毛泽东首先提出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的发展更加稳固。而后,他又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发展关系问题看成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他还提出,过去安排计划是重、轻、农,这个关系要反一下,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毛泽东的这种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想,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毛泽东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方针的确立,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试图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欧,也不同于苏联东欧工业化的第三条道路。众所周知,西欧的工业化道路,是欧洲产业革命后人类走出的第一条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以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决不
7
会让中国走上这条道路。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时,他曾明确地表示,虽然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也可发展经济,但那是一条痛苦的道路,即两极分化的道路。苏联、东欧各国工业化道路是另一条道路,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欧工业化的道路。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毛泽东对这一条道路也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认为苏联、东欧的工业化道路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违背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原理。二是认为苏联、东欧的做法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不发展农业,只是片面发展工业,中国广大地区的落后状况必然影响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三是认为苏联、东欧“把农民挖得很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基本方针。首先,要统筹兼顾国家与农民的利益,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其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农业是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要母鸡生蛋,先要给米吃”,一要开源,二要节流。第三,缩小剪刀差,使工农业产品之间实行等价交换或接近等价交换,我们统购农产品按照正常的价格,使农民不吃亏,而且收购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第四,发展商品生产,团结几亿农民。 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完了自己后半生的历程。他的探索,他的实践,有成功,有失败。但他毕生都在为中国人民的利益,寻找着中国起飞的道路。他所探寻的这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既不是通过“羊吃人”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发展工业化的道路,也不是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逼农民“进贡税”的方式实现积累,即损害农民和农业利益的方法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而是一条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第三条工业化道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者,也是全世界“第三条”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奠基者。毛泽东这一结合中国国情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的设计,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不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探寻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发端皆在于此。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科学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