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风景区总体规划书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风景区总体规划书
前 言:素有辽北明珠之美誉的清河旅游度假区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境内,距铁岭市政府所在地40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著名笑星赵本山活动的大本营!清河旅游度假区以尚阳湖为依托,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水库四周群山环抱,拥有大片生态保护良好的天然原始森林,起伏的丘峦和成片的松林秀丽迷人,在辽北独树一帜。 一、区位关系分析
著名省级旅游度假区——清河旅游度假区位于辽宁首北部,铁岭市东北部,坐落在素有“水电之城”、“辽北明珠”美誉的清河区内,交通十分便利,通讯发达,环境优美,功能配套。旅游度假区以水库为依托,山清水秀,神韵超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清河旅游度假区经过十几年地开发建设,现已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现状分析 2.1 地理位置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面积465平方公里,人口11万。位于京哈交通大动脉沿线,距102国道1公里,距沈哈高速公路5公里,距京哈铁路4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4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20公里,距大连港420公里,距营口港300公里,并有铁路专线与京哈铁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
2.2 历史沿革
清河是历史文化之城。清代称为“尚阳堡”,是清初三大流放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尚阳堡流人文化和这里广泛流传着的“努尔哈赤疗伤”、“朗太后”等优美传说,赋予这座城市独具特色、极富生命力的辽北“黑土地文化”。走文化旅游强区之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全力打造中国?北方会议会展中心城,以此来带动清河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大发展,是清河区的发展战略。未来的清河将成为中国北方的博鳌,成为魅力无限的中国北方国际会展中心城! 2.3自然特征
2.3.1地质地貌
清河区地层特点属东北形,且发育比较齐全。清河区依山傍水,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半丘陵、半平原状,地貌概括为“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2.3.2水文气象
清河尚阳湖最大容量9.7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5亿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养殖、旅游、工业用水等多种功能。清河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平均年降雨量692.3mm,全年光照2550-2700小时,无霜期140-160天。
2.3.3灾害
本区破坏性地震极少,基本无有感地震,但有滑坡崩塌等灾害。 2.4人文特征
铁岭市清河区位于辽宁省北部,1984年建区,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区域面积470平方公里。全区辖一镇两乡两街,41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其中城市人口4万,共居住着满族、汉族、朝鲜族、锡伯族、回族、蒙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满族占人口总数的51%。清河区依山傍水,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半丘陵、半平原状,地貌概括为“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清河区资源丰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人杰地灵,是全省著名的水电之城。 2.5 资源特征
2.5.1 农业资源
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北绿”为龙头,以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特征,以形成农业产业化链条为根本出发点,现已形成葡萄、优质林果、制种、绿色食品、畜牧业养殖、水产养殖、高效经济林八大基地。 2.5.2 工业资源
工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已经形成冶金、酿造、建材、食品加工、化工、冷饮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形成墨尼啤酒、特种钢、李飞胶、系列绿色饮品、冷饮、服装、久固防水剂、林蛙油高级饮品八大产品为主的工业格局。
- 1 -
2.6 生态特征 2.6.1 水体质量
区内水体主要分为汇水区和非汇水区,非汇水区有绿藻、轮藻、硅藻、蓝藻、裸早、裸藻及鼓藻,反映水体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污染小。水电资源极其丰富。
2.6.2 大气质量
区内部分地区大气中的SO2最大浓度到0.078毫米/M3(2009年12月),与旅游区规定指标相符,山上树林丰富,草地绿化教好,作物生长旺盛,蔬菜质量好。 2.7 开发状况
2.7.1接待服务设施
风景内的接待服务设施以农家乐为主,现有1820个农家乐床位,主要集中在水库景区大门入口一带,另外有龙泉山庄和凤舞山庄,宾馆床位共960个。有商业网点6个,邮电点所4家,卫生院所3家,信用社2家,大小餐饮点91家。 2.7.2游客构成与规模
1.客源地:风景区以沈阳、大连、铁岭、鞍山游客为主,其他地区为辅,约占11%,鲜有境外游客。 2.出游目的:65%游客以到景区观光,体验为目的,35%游客以到景区休闲为目的。
3.停留时间:观光、体验游客一般停留时间较短,短途游客一般游程为一天,长途游客一般为两天,周末度假游客一般停留二日。
4.旅游季节:风景区旅游淡旺季也较明显,旺季为每年4月—11月,游客超过80%;黄金周和暑假期间尤为突出,淡季为每年12月—3月,游客不到20%,主要为元旦、春节黄金周出游游客。
5.人均消费:长线观光、体验游人均消费160~180元/日,周末度假游客人均消费100~120元/日,休闲游客人均消费60~80元/日。
6.游人规模:游客近两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8年全风景区约为37.5万人次,2009年约41.8万人次,增长率超过12%。现日最高接待游客可达6800人。 2.7.3基础设施
水电资源极其丰富。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清河发电责任有限公司年发电量85亿度。尚阳湖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最大容量9.7亿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工业供水、旅游等多种功能。清河地处地质断裂带,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地下水经原地质矿产部鉴定为锶硅质重碳酸钙型矿泉水,年径流量4.5亿立方米。全区分煤灰储量达6000万立方米。 2.8经济状况
到2005年底区内生产总值实现10.01亿元,第一产业完成1.1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5.8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1:59: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271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生活费收入达到7248元。 三、景区旅游战略
3.1旅游区性质定位与形象设计 3.1.1旅游区性质定位
旅游度假区以水库为依托,山清水秀,神韵超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清河旅游度假区经过十几年地开发建设,现已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3.1.2行为形象
1.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行为风貌形象。
2.展示清河人忠厚、质朴、热情、好客、开放、上进的优秀品质形象。 3.体现体制法规健全、行业通力协作、全民关注旅游的社会形象。 3.2旅游发展思路
即五大发展战略、七个一体化战略、两个大转化战略和五个转变战略。 3.2.1五大发展战略
- 2 -
1、产业战略2、区域战略3、精品战略4、生态战略5、品牌战略 3.2.2七个一体化战略
1.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2.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3.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4.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5.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6.精神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7.旅游发展同周边县市旅游建设一体化。 3.2.3两大转化战略
1.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2.旅游产品向旅游市场转化 3.2.4五个转变战略
1.在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上,要从行政区划为主向旅游区域为主转变。要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一个景点一条线的发展格局,实现各个旅游景点的有机组合,提高旅游区的品位档次和整体效益。
2.在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上,要尽快实现从粗放经营、外延扩大为主向集约经营、内涵提高为主转变。 3.在旅游发展模式上,要从短程游览和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转变。要进一步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意识,引导旅游需求逐步向度假旅游方向发展,把大批游客吸引到以本区旅游区为基地的度假旅游上来。
4.在旅游市场的开拓上,要从满足单层次、局部性群体需求为主向以满足多层次、全方位大众旅游需求为主转变。
5.在景点开发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关系上,要从单纯以旅游景点为支撑向以旅游区域中心城镇为依托转变。
四、旅游规划范围 4.1规划重点
在1996年的时候,省级风景区范围的确定应该说基本思路正确,宏观把握较好,总体上是成功的。 现在,10多年过去了,该范围界定的时代局限性也暴露出来。用2000年初开始执行的《风景区规划规范》和2006年12月颁布实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来检验省级风景区范围界定,可以这样评价:基本思路正确,一些局部存在不合理情况:美中不足的是,省级风景区范围界定在多处地方明显存在画蛇添足的问题,反而使得地域单元结构不完整,并因此带来一些矛盾。 4.2规划对策
其一,将省级风景区北面的带状地区调整出风景区范围。 其二,将省级风景区西南端的伸出部分调整出风景区范围。 其三,将省级风景区南面的多余部分调整出风景区范围。 五、规划依据原则
5.1 规划依据、参考资料和基础资料 5.1.1 法律与法规 1.《风景名胜区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3 -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5.1.3技术性文件
1.《辽宁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 2.《清河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
3.《辽宁省铁岭市重点地区地段旅游发展规划》(2004)。 4.清河区的其他相关资料 5.2 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分析和掌握风景区的景观内涵和结构特征,揭示其社会审美价值、环境价值和科考宣传价值,并通过规划加以保护和展示;重点突出以水库、山庄为主的景观主体,开发与之相呼应的农耕、休闲、生态旅游项目,配套完善的游览服务设施,引导区内居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风景区管理,促进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5.3 规划原则
5.3.1 以人为本,综合协调 5.3.2 突出景观主体
5.3.3 丰富游览方式及信息内容
5.3.4 树立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思想 5.3.5 基础工程先行
5.3.6 注重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协调 5.4 规划期限与目标
5.4.1 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2年,远期2013—2020年。 5.4.2 风景区发展目标
建立形成风景区内生态保护、风景旅游和居民生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依托外围公路,实现风景区与主、次客源地之间的直达进入交通,进一步改造提高风景区内部的旅游公路网络,开发建设核心景区,建立完整的游览展示系统;提高配套满足现代游人需求的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形成以绿色生态为背景,山水峡谷景观、民族文化为特色,田园风光为补充,以观光、休闲为主要职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六、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6.1对清河区风景区总体 规划的评价
6.1.1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2000年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清河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从风景景观角度对清河水库和龙泉凤舞山庄两大片区构成的风景名胜区范围进行了较全面的布局。十多年来,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得到了不小的发展,清河水库景片部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游览观光系统。2006年风景区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可以说清河区风景区总体规划是成功的。
6.1.2对清河区风景区总体规划的技术评价
1. 景源评价基本准确。
2. 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把握得当。
3. 景区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4. 由于条件所限,对景区的景观系统没有科学的掌握,风景区范围过大。
5. 参照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风景区规划规范》和2006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有较多的欠缺。 6.2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6.2.1开发建设有利条件
1. 区位优势2. 景源优势3. 基础较好4. 政策扶持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