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袁行霈)
(二)精确细腻的心理刻画
人物心理:①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②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③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④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①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②借景言情: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③以情称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④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三)自然华美的语言风格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焦点是其对科举功名的态度。表现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的曲词: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 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梧桐雨》的剧情
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梧桐雨》的意蕴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 将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以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失去的杨妃后的苍老、寂寞与哀伤。表达了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白朴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
《梧桐雨》的艺术特色:
(一)社会悲剧: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结局凄凉。 (二)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梧桐雨》的文人化的趣味,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的曲词著名。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抒情气氛特别浓郁,抒情缠绵悱恻、哀思婉转。
《墙头马上》的剧情
《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热情赞美男女间的自由结合。主人公:李千金、裴少俊。
李千金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私奔行为辩护,用泼辣的语言回击裴尚书等人对于自己的指责。大胆表述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墙头马上》艺术特色
(一)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李千金:渴望爱情和婚姻,无媒自聘,离家私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父子,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强。 裴少俊的软弱与李千金的坚强的对比。 裴行俭的虚伪与李千金的真诚的对比。 (三)语言质朴自然。
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人。明·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现存杂剧《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六种,另与他人合作《黄粱梦》 。
《汉宫秋》对历史题材的改造
(一)对主题的改造。马致远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将昭君自动请行改为匈奴以武力强索昭君;将昭君出塞后结婚生子改为投江自杀。从而,将原故事表现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二)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大都作家群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 、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 纪君祥 《赵氏孤儿》 一部历史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杨显之 《潇湘雨》 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婚变剧。批判封建社会儒士富贵易妻的丑恶社会现象。以描写人物心理见长,语言质朴自然 。杨显之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 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彰德等地 。
较著名的作家作品有:李文蔚《燕青博鱼》 、尚仲贤《柳毅传书》 、戴善甫《风光好》 、郑廷玉《看钱奴》贾仁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悭吝人的形象 。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东平人居多,同时也包括济南、棣州、益都等地的作家。以创作水浒戏著名。
康进之 《李逵负荆》 成功的运用了喜剧手法。其一是误会性的戏剧冲突 ,其二是采用拖延的手法,展示喜剧性误会的发展。是现存元杂剧中唯一与《水浒传》故事相符的一个剧本。 高文秀 《黑旋风双献功》 高文秀人称?小汉卿?。是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作家。《李逵负荆》与《双献功》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
李好古 《沙门岛张生煮海》 人神相爱的故事。与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称为元代神话剧中的?双璧?。
武汉臣 《老生儿》 社会伦理剧。 3、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作家群居于平阳,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石君宝 《秋胡戏妻》
李潜夫 《灰栏记》 著名的公案剧。早在19世纪就被介绍到欧洲。现代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据此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
吴昌龄是元代写西游戏最多的作家,有西游故事杂剧3种。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郑光祖 《倩女离魂》 本事出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主人公是张倩女和王文举。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二)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艺术方面富于浪漫色彩;辞藻俊美,刻画人物细致入微。郑光祖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 。
乔吉 《两世姻缘》 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而执着,生死不渝,奇情动人。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
宫天挺 《死生交范张鸡黍》 历史剧。歌颂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和生死不渝的信义,抨击了仕途的黑暗。宫天挺喜欢写有关君臣之道、朋友之义一类的比较严肃的题材,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偏重于道德教育方面。
金仁杰 《萧何月下追韩信》 描写楚汉之际韩信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彷徨,尤其是?烟波名利?两难的处境。
杨梓 《敬德不伏老》 写唐代尉迟恭的故事 。
秦简夫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塑造了一个勤劳致富、遵守信义、节俭好学的儒商形象,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当性,说明元代的商业文化已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商人形象已作为正面主角出现。
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始于南宋光宗朝。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二)在演唱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主要以南曲演唱。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北曲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南曲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 (四)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南戏现存的著名作品: (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小孙屠》 (二)元末明初四大南戏: 《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三)高明《琵琶记》 (被称为?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琵琶记》故事的演变及悲剧意蕴:
题材处理:此剧是由负心汉题材改造而成的。此剧的题材早就在民间流传,写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婚变故事。
演进变化:1、形式:由说唱艺术到戏曲。2、内容:由悲剧到喜剧。3、态度:对书生由谴责到同情,最后肯定。 悲剧意蕴和局限:
1、揭示出蔡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1)从结局来看,孝子不孝。 (2)从情节来看,欲孝不能。(3)不孝之因。忠与孝的矛盾。
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2、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环境。 3、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 4、局限:(1)人物观念化。说教过多,过分夸大孝的作用。(2)有欠真实。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五娘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 悲剧命运
《琵琶记》的艺术特征: (一)人物刻画手法: 1、层层渲染。
如:蔡伯喈的软弱性格,用了?皇榜招贤?、?官媒议婚?、?丹陛陈情?、?强就鸾凤?、?琴诉荷池?、?官邸忧思?、?中秋赏月?、?询问衷情?的情节,反复地刻划他那犹犹豫豫、左右为难、进退不可、无所适从性格。赵五娘的孝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用了?义仓请赈?、?勉食姑嫜?、?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上京寻夫?等出渲染她的性格。 2、心理描绘。 如《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 【孝顺歌】从糠的难咽想到自己和糠一样受尽颠簸的命运,又从糠和米想到自己和丈夫的分离,引起对丈夫的思念和埋怨。 【山坡羊】 ?四不?道出了赵五娘处境的困难危急,?四难?道出她心情的悲苦。
用浅显本色自然的语言,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 (二)双线结构。
京城—中考—得官—为婿—赏月—思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