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教讲座: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
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林老师”讲座稿
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
苏州新区实验小学 张明珠
【案例1】小明同学平时和同学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小打小闹纠缠不休,特别与一个小女孩之间,问题最突出。这小女孩的确也是属于班级里最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同伴交往有点小障碍的孩子。其他孩子都能了解这一点,都不大与小女孩“计较、来往”,不与其发生摩擦。可小明同学做不到,几乎每天会与她发生些小矛盾,从一年级持续到二年级,总认为小姑娘总打他。而据同学反映,他一直要欺负那小姑娘。而事实也证明,就见他下课在拉小女孩、打小女孩。
课间玩耍时,小明裤子被一个男生拉下来,老师了解情况后批评教育了那孩子。后来那男孩又碰到了小明同学,小明马上觉得他又是故意要拉他裤子,觉得特伤心,告诉妈妈。妈妈对于这事的反映也很紧张,觉得孩子总是受委屈被别人欺负;也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呢,怎么总是发生问题,怎么总是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呢。
这其实是孩子存在着同伴交往的一些问题,不懂得如何处理正常的交往中会出现的矛盾摩擦,而这一类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摩擦,引导孩子在矛盾中学会与同伴正常交往,在摩擦中健康成长呢?
一、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很容易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一定就全是对方的责任。其实,有些纠纷恰恰是最后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等待孩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与孩子、家长都进行分析,帮助弄清楚究竟是谁错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像上述情况,很明显,小明软弱,容易被强势的男生欺负,受欺负后又没有办法解决,可心里的怨气还在。于是,就欺负比自己还弱的小女孩,结果小女孩更不懂事,于是两人纠缠不清,每天都处于矛盾随时爆发期。小明就在这交往的漩涡中盘旋,每天都很苦恼。
那么,我们就明确告诉小明,另一个小男孩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是错误的,是
1
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林老师”讲座稿
坚决要给予批评的,遇到这情况应该立即告诉老师,老师绝对会帮助他。而小明对待小女孩的行为也是错误的,因为打人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能因为与小女孩座位之间的矛盾、语言上的分歧就出手打人,这行为是应该立即停止的。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况,老师一定会正确区分,明辨是非。分析清楚了,让孩子放下心里负担,一事对一事来处理,问题也就容易得到解决。
二、拉开距离,减少摩擦。
有一种哲学叫做“豪猪哲学”,说有一种豪猪,他们满身都是尖锐的刺。每到冬天豪猪们就相互靠拢在一起取暖,但是靠太近会被同伴刺到,太远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于是他们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保持在一个刚刚好的距离,既不被同伴刺到,又可以保暖。
对于同学间的经常反复发生矛盾,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后,还是见效不大。那么可以学习豪猪,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特别是对这类经常欺负人的同学,可以拉开距离,减少交往,做到自我保护。这样采取回避冷处理的方法,也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了解到自己变成是不受欢迎的人,让他们受到自己不正确行为该得的后果。与纠结于日常矛盾中的同学,减少交往,也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小摩擦。这也是小孩间交往的一个小技巧。
其实,孩子间今日吵,明日好的事多得很。所以拉开距离,也是互相隔离,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也就都得到了不好好交往的处罚。这种小矛盾和冲突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从而学会与人相处和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再在一起时会感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也会注意避免矛盾的发生,这也让孩子在矛盾中学会互相谦让,不那么计较,这才是真正的交往之道。
三、发现优点,学习相处。
孩子时时计较于同学的缺点、纠结于同学的小碰小撞中,整天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舒服,于是自己每天心里总很不开心。光是隔离,减少了摩擦,但还是产生不了友好融洽的同学关系。怎么办?还得让孩子主动地学着宽容他人、原谅他人,才能真正地融洽相处。
2
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林老师”讲座稿
于是,我引导孩子每天发现同学的两个优点,而且要坚持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在晚饭时间和爸爸妈妈交流。这样,把孩子关心的焦点聚集在他人的优点上,不要纠结于不足上。时间长了,发现他人的优点变成一个习惯,晚饭时间成了家里融洽开心时刻,而不再是诉苦的时间,家庭氛围也会有所改变,孩子慢慢会变开朗、变平和,再与同学相处就不会像每天竖起尖刺的刺猬豪猪,同伴交往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一个快乐的人,心胸开阔,就能学习“原谅别人”,更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就更有利于孩子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就能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父母关爱,增强自信。
有个孩子社交方面的小故事,非常典型。
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每次都是独自玩。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马克跑回家向爸爸求救,希望帮助他去向小朋友道歉,表示愿借自行车了,想再在一起玩耍。
结果,这爸爸立即拒绝了他,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这个爸爸,我们很多家庭就很不一样,家长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造成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案例中的孩子,妈妈因为不工作,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顾小明兄妹身上,所以一有问题就特别紧张,责怪孩子,又非常自责,心理负担很重,弄得孩子压力也很大。于是,我让孩子妈妈放轻松点,换个角度来思量这个问题,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于爸爸妈妈和老师。生活中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孩子更自信更坚强,遇到问题也不会那么烦恼了。各种心结打开了,孩子与同学间的矛盾自然也就顺理得到解决,摩擦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林老师”讲座稿
【案例2】
一个周末,一个女孩的妈妈发条消息给我:“张老师您好。我是小红的妈妈。小红说她的同桌小军经常说她笨,让她自尊很受伤害。而且小军还打过她,也让我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过得舒心。希望张老师能跟那小朋友沟通一下。”
当我接到女孩妈妈的短信,我直接的反应是,这妈妈看女儿受委屈,心里也替孩子委屈了。小军是小姑娘的同桌,小男孩,有点调皮,接受能力很强;而小姑娘小红,非常内向,是那种一声不响太乖的女孩,但她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让人很担心。
那我怎么回信呢?直接说会和孩子的同桌谈话,会批评他就好了?那样的话,我觉得暂时的风波是解决了。但如果那男孩不是批评一次就改的呢?如果小姑娘遇到其他更调皮的同学呢?我们一直在旁边保护她,帮她解决问题吗?
这事怎么解决呢?
我想了想,回信说:“好,我会和那个小朋友谈话,他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也要和孩子说,自己想办法变强大,变厉害些,看别人还能说什么。不当回事,别人说说就没劲了。”我不知小姑娘的妈妈是怎么想的,没再给我回短信。而我那个周末,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家长是否会认为我这个老师太不近情理了?或者太不了解他们的委屈了?我想有合适机会再说明我的用意,家长终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结果男孩的爸爸知道了这事,一定要来学校当面向小姑娘道歉。结果,小姑娘的妈妈写了封信表示对我工作的感谢。于是我也诚挚地再次说明我的用意:“看到你的信了。家长很重视这件事,所以一定要郑重地来校向孩子道歉,所以不要太在意。孩子的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道歉是必须的正面教育。但我们家长老师从成人的角度思考,根本办法是教孩子强大起来!否则和弱国被人欺一样的道理。”只有孩子自强,才能根本上杜绝他人对孩子的欺负,才能根本上解决孩子与他人的关系。
而我能这样理智地长远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因为曾经遇到类似的例子,出现了更为极端的情况。
班级里曾有个小女孩,她会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不太正常的表现。第一天上学,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大都睁着眼睛紧紧盯着才认识一天的老师,这时,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