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知识的发展:一位国小初任教师学习教学的历程
- 15 -
破茧而出
徐老师仔细翻阅教学指引后,才发现她之前对于新数学课程的精神只是一知半解。以前只知道数学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建构」,却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建构,而当她仔细阅读教学指引后,清楚得知新课程的数学是「沟通式的课程」,强调知识是从社会互动过程中建构。对于这个新发现,她显得有点兴奋,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见闻「沟通式课程」这个专有名词,且在阅读完其教学原则后,颇认同其理念。当她对于新课程的精神愈加了解之后,对于自己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便特别敏感。有一次,当她教「分数」单元的时候,因为有许多学生听不懂,所以她就停下来思考怎样教他们才会更听得懂。然而,一些已经学会的小朋友,却很不耐烦地叫她赶快继续上,下课时再教那些不会的同学。徐老师看了这一幕,决定向学生说明新课程中「沟通与尊重不同想法」的精神。
徐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跟学生说明新课程的精神后,就感觉那一节的班级气氛不一样了,「比较有生气,不会死气沉沉的」。她觉得那样上课虽然进度比较慢,但是上课比较活泼,而且小朋友也必须注意别人的讨论,参与沟通,而不是只坐在那边听老师讲解,所以学习的兴致比较高。在课堂中能看到学生活泼的景象,是徐老师对自己教学的最高期待,因此,当她用沟通式的教学法上了那节活泼的数学课后,之后便常常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她常会习惯性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教学困扰,而这竟意外地令她学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单元。以前,徐老师因为不知道学生的旧经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引导的时候,常常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以至于无法收到效果。但是现在徐老师会对学生说:「老师很想知道你们以前是怎么学的,以前你们老师是怎么讲的呢?不然老师都教不好,觉得很难过!」当学生告诉徐老师他们以前的老师是怎么讲的之后,徐老师就尝试沿用他们以前老师的说法,再往上去建构观念,结果发现效果不错。 灵活的教学
徐老师虽然很肯定新课程所强调的「建构、沟通」精神,但在不同时机,教导程度不同的学生,她有自己一套权变的做法。
首先,就时机而言,她每上新单元,刚开始引导的时候,会用新课程的精神,比如说尊重学生、聆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等等;可是在最后总结归纳的时候,就比较不会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将她认为较好的解题方式告诉学生。徐老师这样做法的用意何在?她娓娓地道来:
J
- 16 -
说实在的,在有进度的压力之下,我不大可能那样从头上到底,所以只选择在刚开始引导的时候,希望他们能从各种方式的建构,对本课有一个正确的概念。而且如果讲了太多解题方法,我怕有些学生到最后可能不知道要用哪一种解题方法」。(88/4/20访谈)
再来,就不同受教者而言,她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把各种解题的方法告诉小朋友,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小朋友,更会鼓励他们多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印证,但是对于程度比较不好的小朋友,则会担心教他们太多种方法,反而会把他们搞乱。她说:「以前我教数学的时候,常常同一题就教好几种算法,可是教完之后,常常有一些程度不是那么好的小朋友问我到底要用哪一种算法,甚至有些小朋友原本会的,教完之后反而搞混了。所以后来我在教他们的时候,都会叫他们用哪一种方法算。」(88/4/22访谈)。 傲人的国语成绩
谈起国语科教学,徐老师的脸上就堆满了笑容。她说,八十七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范围的国语是由她上的,当时在上造句的时候,刚开始她都会请全班小朋友自由发表,她发现程度好的小朋友都造得很好,可是程度比较不好的小朋友就不行了。当时脑中就闪过她在数学课中对学生所讲的那一段话:「如果你会,不管你用什么解题方式都可以;如果你不会的,就用这一种就好了。」于是,她便如法炮制地向学生说:「如果你会造,就自己造;如果不会,就把老师写的抄下来」(88/4/22访谈)。徐老师把范句写在黑板后,先叫全班念一次,然后要求那些不会的小朋友念三、四次,再要求他们背起来。她开怀大笑地说,那一次考试成绩竟超越她的实习辅导老师的记录。 「打或不打」的挣扎
实习前,徐老师痛批打人的老师是「屠夫」,认为体罚只会打掉一个人的自尊而已(86/8/15写给师院教授的反应报告)。然而,徐老师这种反对体罚的想法,在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似乎起了些微的变化。令她对之前的想法产生动摇的原因,是她发现少数学生对她的好言相劝根本不在乎,而在这少数学生当中,又以「小英」这位学生为最。
打一开学,小英就不交作业。徐老师问她为什么不交,她刚开始还会编造理由,但后来就索性不写也不带来学校,而且都选择徐老师所任教的科目。徐老师承认说,遇到这种吃定实习老师的学生,真的令她既生气又难过。
要是你跟他讲了也没用的,那该怎么办?你选择去尊重?还是去指导?
- 17 -
以前我非常反对体罚,因为我觉得打了也没用,打只是把孩子的自尊也打掉了而已!但今天我反问自己,如果「打」有用呢?如果真的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好呢?孔子不是说因材施教吗?那我打还是不打?(实习心得总报告)
第四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实习结束、取得合格教师资格后,徐老师因为向往南投的好山好水,所以前往南投参加教师甄试。八月底,她来到一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学:投里国小。
恼人的问题女学生
在徐老师的班上,有一位全校皆知的问题女学生:林紫玉。她不但已经完全拒绝学习,而且还有暴力倾向,几乎已被班上所有同学排斥。当她无聊的时候,就会去侵扰同学,制造问题;而上科任课的时候,几乎都不去上课。有一次,徐老师问她为何不去上课,她竟以近似咆哮的口气对徐老师吼道:「不知道啦!甭问啦!」(按:台语)有一些同事建议徐老师要对林紫玉凶一点,但徐老师则担心如果对她太凶,使她连教室都不愿意坐,「那我要去哪里找人?」因为这样,所以徐老师觉得今年教起书来觉得好累,也一直不知道如何处理林紫玉的事。 第一次动棍子
某天早上,徐老师用数学测验卷为学生平常考。徐小强,这位平常只是偶尔调皮的男生,当天竟然连考卷都不拿,连理都不理。徐老师把徐小强带到办公室询问时,徐小强几乎不甩徐老师的话,这不仅让徐老师更加生气,也让她十分震惊:「这孩子平常除了比较懒散之外,应该还不至于胆敢如此嚣张啊!」。这一件事让徐老师觉得备受打击,因为徐小强平常虽然不怎么乖巧,却从来不曾如此叛逆过(88/11/9教学手札)。
多事之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上刚刚发生徐小强的事情,下午就又爆发另一桩令徐老师大感光火的事件。有一位平常虽然不是很乖,但是徐老师讲什么还至少会听的男生刘建志,那天下午上课的时候,竟然拿着宝特瓶在敲打桌子,让徐老师觉得很意外,也非常火大。
在同一天之内,发生两起平常不算恶劣的学生之重大叛逆事件,让徐老师强烈地警觉到:教室内必定有某种「致命的毒素」在快速地蔓延,否则绝不可能这么离奇。那天晚上,徐老师和我商讨这件事,语气中带有强烈的不安感。她说,她怀疑小朋友在看到她处理林紫玉的情况后,发现她并没有很强势地把她压制下
J
- 18 -
去,所以开始起而效尤。「我想,下次来吓吓他们好了,我就来丢书!反正把书本甩到地板又不会伤到人。」
徐老师口中的这一个「下次」,没想到在几天之后就来到了。那一天早上上课的时候,林紫玉拿着刀子割破帐篷,徐老师并未理她,结果她看徐老师未理她,反而生气起来,然后就故意用自己的桌椅去推挤前面和后面的同学。这时候,徐老师已怒火中烧,并打定主意今天非好好让她吓到不可,「何况全班同学都在等着看我怎么处理她」。徐老师心想,「如果今天不好好处理,那以后起而效尤的人可能不只前几天那两个。」所以,她就把自己武装起来,故意把林紫玉的桌子狠狠推倒。此时,林紫玉果真退缩下来。
之后几天,林紫玉显得较为安分,也开始出现逃避徐老师的行为。可是,几天之后,她又在上课中侵扰旁边的同学,下课时还伤了同学,甚至在一次盛气中把作文簿撕毁;这终于令徐老师不得不做出打人的痛苦决定。
第一次动了棍子,徐老师发现自己并没有预期中的难过。「我虽然动手打林紫玉,但并不表示我已经悖离了原来的教育理想,因为她的行为也已经危害到全班的同学,我是为大局着想。」(88/11/9教学手札)。这一次之后,林紫玉果真变得较守分了;虽然顽劣的个性未改,但至少在徐老师面前,已不敢那么嚣张了。 暴风雨后的宁静
自从徐老师故作发飙及第一次动棍子之后,不仅林紫玉的问题少了,连班上的常规都因此好了起来。在可以掌控班级常规的情形下,徐老师发现她开始可以「跟学生一起enjoy our learning了」(88/11/9教学手札)。
徐老师开心地说,在班上常规变好之后,她突然觉得有比较多的余力可以跟一些小女生有比较亲密的互动,比如她会替她们绑头发,而她们就会像跟屁虫一般,到处跟随她。另外,她也开始注意到班上有一位成绩低落又内向的小女生玉华,有一次,她看她不会做数学习题,就跟她说下课跟她到办公室,她要教她。下课的时候,徐老师要带她到办公室时,徐老师把手放后面,玉华看到徐老师的手放后面,就去握着徐老师的手。徐老师语带温馨地说:「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动,很像妈妈的感觉」(88/10/27电话访谈)。 按部就班的数学科教学
在教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小朋友有比较聪敏快捷的解题方式,徐老师通常都会加以鼓励,「如果你会,随便你怎么做都可以,只要答案对就好了」,但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徐老师非但不鼓励他们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反而要求他们「和老师一样用笨笨的方法去做」(88/10/27电话访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