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B.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
C.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淸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 D.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体现了由领先到落后西方的趋势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通过观察图表得出相应的结论。 【解答】
A.在5世纪﹣17世纪之间中国的科技成果要高于世界水平,但是我们不能得出古代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的结论,故排除; B.从图中我们不能看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分布领域,故排除;
C.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在17世纪以后,也就是明清时期以后,中国的科技成果低于世纪水平,被西方超越,故正确;
D.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体现了由落后到领先再到落后的趋势,故排除;
10.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了欧洲国家间矛盾 C.“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答案】 D
【考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没有反映出殖民扩张对中西贸易的促进,而是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对中西贸易的促进。
B.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 C.材料体现不出商业革命。
D.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瓷器在欧洲非常畅销,影响到欧洲贵族的生活。 故选D。
11. 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这反映出( ) A.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B.工业革命开始向英国以外扩展 C.英国失去了欧洲和美洲的市场 D.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格局变迁
【答案】 D
试卷第5页,总11页
【考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失去”表述不符合史实。 B.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欧美已开始工业化进程。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英国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下降,但未失去市场。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推进,以美德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工业化水平提高,使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在欧洲与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幅下降,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格局的变化。
12. 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315.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063万元。这表明( )
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答案】 A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解答】
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投资企业逐年上升,可见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A正确;
B项主要是针对国内民族企业,排除; C中英国资本没有比较数值,排除; D中矿产领域不符合事实,排除。
13. 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答案】 A
【考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
试卷第6页,总11页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民会国会”可以决定王位继承人选,这冲击了“王权神授”的观念,故A项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英王开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故B项错误;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故C项错误;
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长期存在,D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A。
14.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但到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却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这表明英国( ) A.国王政治地位完全丧失 B.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立宪政体不断走向完善 D.分权共和的观念逐渐形成
【答案】 C
【考点】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解题的关键是“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 【解答】
材料通过英王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考查英国立宪政体不断完善的进程。根据材料“1756年,英王乔治二世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可知,显然体现国王权力被极大削弱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步完善,故C正确;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仍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A项错误;
英国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共和符合美国政治文明的特点,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
15. 保罗?布烈尼斯(P.Bremes)曾说:“在《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及其所产生的物化关系的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同时具备解放性和压迫性的图景。启蒙运动及其实用主义产物强调的是这一图景的前一面;浪漫主义思潮则强调后一面。而马克思独自将这两者融合为统一的批判视野,“这说明马克思 ( ) A.以理性思维看待工业革命影响 B.看清了启蒙运动与浪漫上义的本质 C.理解资产阶级进步的矛盾性 D.调和了理性上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答案】 C
【考点】
《共产党宣言》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同时具备解放性和压迫性的图景”“马克思独自将这两者融合为统一的批判视野”。 【解答】
试卷第7页,总11页
材料主体是说马克思对工业革命及其成果的认识,既具有“解放性”(进步性),又具有“压迫性”(局限性或反动性),这两方面是矛盾的,也就是说他的认识是辩证的、较为客观的,故C项正确。
理性思维是启蒙运动时期所倡导的,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启蒙运动及其实用主义产物,主要强调工业革命的进 步性,马克思的态度实际上是兼具理性与浪漫,故排除A项。
B项没有抓住材料的主体内容,故排除。
虽然马克思的态度兼具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征,但这是克服了各自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非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
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答案】
特点:中国的朝贡贸易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厚往薄来;西方的殖民贸易以输出商品为主,殖民掠夺为重。
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试卷第8页,总11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