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心理学教案
1.4.2 设计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计心理学的相关学科如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学科均逐步走向成熟,无论在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成果,还是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研究成果对设计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设计心理学面临着众多新的课题。如电子技术的应用,使产品进一步小型化、自动化,众多的新产品需要重新定义,原来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失去了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诞生了很多无形态的非物质产品,如各种软件、信息产品等等,同时使人与数码产品的交互成为最重要的人机系统,使界面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科技的发展要求设计心理学不断拓展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60年代后,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主要包括:理性主义和“无名性”设计、高技术风格、新现代主义等。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对设计的探索,虽然存在各种问题,甚至有些设计趋于某种极端,但是其对设计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拓展了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为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众多的设计范例。随着设计的发展,产品开发中的市场调研、用户研究、设计程序及管理、产品测试、广告效果分析与测试等都已逐渐成为大型制造企业产品研发的必备环节,设计心理学与设计、生产和消费的结合也更趋紧密。
与此同时,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A.西蒙和唐纳德·A.诺曼。
1969年赫伯特·A.西蒙发表了《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1985年在该书中译本的序言中赫伯特·A.西蒙说道“在这本书里,我试图探索人们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性的问题求解技能的本质。通过心理学研究,我们在对那种使长城或长江大桥的设想和建造成为可能的人类思维过程,着手创建清晰的认识。”书中介绍了人类决策机制的基本观点——“有限理性说”和“满意理论”,即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达到最优选择,只能寻求满意。设计就是人们根据各种要素限制进行优化,作出合理选择,是一种方案筛选的过程,但人们几乎不可能做到最优的选择,只要选择结果符合或超越既定要求或目标,就可以使人们满
意,将复杂的设计思维活动界定为“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设计心理学的专著,但其对于设计和设计思维过程、方式进行的论述,大大拓展了设计心理学的学科领域,其理论对设计心理学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对现代设计心理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撰写了《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国内翻译为《设计心理学》),他将认知原理应用与日常生活,以日用品为例,围绕如何使产品的设计符合用户的需要展开研究,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降低了设计错误导致的差错、甚至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理论奠定可用性工程和设计的理论基础。
2004年,他又发表了第二部设计心理学的专著《Emotional Design》(《情感化设计》)将研究重点发在情感和情绪对于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上,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解释情感对于用户的作用,将人对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并讨论了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对设计的影响和要求,同时也揭示了在人们对产品从“外形”、“使用的乐趣和效率”、“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三种不同层次的情感满足。
对于《设计心理学》与《情感化设计》两本著作的关系和特点,诺曼是这样表述的:“在20世纪80年代,我在写作《设计心理学》时没有考虑到情感。我指出实用性和可用性,功能与外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一种逻辑的不带感情的方式运作着的——尽管设计不好的物品会令我发火,现在我改变了。为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大脑及对认知与情绪如何相互作用有了新的科学见解。我们科学家现在认识到,情绪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价值。当然,实用性和可用性也是重要的,不过如果没有乐趣和快乐、兴奋和喜悦、焦虑和生气、害怕和恐惧,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不完整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如眼动仪、虚拟现实等先进的实验设备、技术的运用使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设计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中衍生出了新的交叉性学科,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性工学和可用性工程。
①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于80年代出现在日本,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感性工学是将用户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其结合了设计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机工程学、工程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试图以定量分析的方式来理性的研究设计中的感性问题,借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他们率先在住宅设计中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70年代日本的汽车产业开始将感性工学实用化,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并获得了成功。
1988年,在第十届国际人机工程学会议上正式确立“感性工学”的名称。1989年,日本感性工学专家长町三生发表专著《感性工学》一书,第一次全面论述“感性工学”。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1993年,“感性工学”正式列入日本文部省的学科分类目录。1995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信州大学清水羲雄教授编写了感性工学教材《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并将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和研究领域划分为三个部分:感觉生理学、感性信息学和感性创造工学。
1997年,筑波大学原田昭教授受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影响,将感性工学的研究与生物学相结合,通过眼动仪、摄像机、计算机、机器人等实验设备,记录、描述和分析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其主持的“美术馆内欣赏艺术作品行为和情感”的研究,将感性的艺术品欣赏变为可测量的、数字化的结果,使感性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可测量的理性结果。其研究主要采用与生物学结合的研究方式,以心脑科学为主要的趋向和基点,进一步拓展了感性工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感性工学的研究将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测量、量化和分析,
以掌握其规律;从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使之变得相对的清晰和可操作,并能够在产品设计加以应用。感性工学为我们重新认识设计、从事新产品研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它不但丰富和改变产品设计的技术手段、程序和方法,同时也转变了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② 可用性工程
可用性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是一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提高交互产品的可用性的新兴学科。可用性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是交互式产品/系统的一种先进开发方法,包括一整套工程过程、方法、工具和国际标准,它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user-centered design——UCD),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开发,能有效评估和提高产品可用性质量,弥补了常规开发方法无法保证可用性质量的不足。
可用性工程和可用性设计的核心概念是“可用性”,根据国际可用性职业联合会(Usability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UPA)的定义,可用性是在软件、硬件或其他任何产品对于使用它的人(用户)适合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可用性”包括效率、容错性、有效性方面的指标。按照ISO 9241-11国际标准的定义,可用性是某个特定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指的是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指的是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间的比率;用户主观满意度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具有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
可用性工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唐纳德·A.诺曼和杰克博·尼尔森(Jakob Nielsen)。诺曼提出了可用性的基础理论;尼尔森则是在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方面有着非凡的贡献,曾被媒体评价为“网页可用性工程的领袖”,并撰写了众多著作。诺曼和尼尔森等人组成了的尼尔森——诺曼小组,共同推广可用性理论,并在企业产品开发中进行实践。
可用性工程的应用开始于八十年代,从九十年代开始,可用性工程在IT工业界迅速普及。微软于1989年成立了可用性部门,西门子公司分别在德国慕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