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发展观教案精编版
科学发展观教案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中国的国情看,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时间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中央在总结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在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有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6万亿元(约1.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9.4%。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迈克尔.斯宾塞赞誉,中国经济是个奇迹,它以每年平均超过8%,这快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骄人的成绩后面,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事例1:就拿医疗来讲,看病难,看病贵已经让不少国人“放弃”了健康这一基本需求。中国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当住院而不住院。
事例2:道德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 很多人都在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什么?
我从不怀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中国人口比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市场潜力无限,拜金主义在中国风头正劲,给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无限动力,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没有道德的牵引和制约,这种“动力” 弄不好就极可能偏离方向而走火入魔!道德问题也许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
湖南嘉禾县在招商中强令群众拆迁,并威胁群众,扬言“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变“亲民”为亲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干部借机以权谋私,把文明生态村变成了文明生债村。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郴州的腐败大案。媒体当时惊呼“郴州天塌下来了,郴州要补天”。官场的腐败时刻都在考验我党的执政能力。腐败背后主要是对金钱的极度渴望,这种缺失道德的金钱观,实际上在将很多人推向绝路的同时,也在严重危害社会,加速社会总体道德水准的沉沦!有些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公开一套私下一套的双面人格,导致社会上许多人根本不相信还存在美好的东西,
1
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只不过是表演和权谋!
“中国制造”危机。不可否认,“中国制造”危机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保护主义色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也有深刻的自身原因。国内确实存在一些见利忘义的现象,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十分严重,从粮食、蔬菜、肉类到副食,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吃了让人绝对放心。 “中国制造”的所谓危机还来自于中国企业家不好的国际形象。在国外,中国企业家被看成是不负社会责任、不讲商业规则的群体,“不负社会责任”是讲中国企业家不关注员工的生存状况,不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不讲商业规则”是讲中国企业家喜欢搞市场恶性竞争,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等。
所有这一切,除了法制和监管的因素之外,社会道德的沉沦是根本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在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约束,从国内来看社会的和谐就没有坚实的基础,从国际上来看一个国家要成为国际社会受尊敬的一员是不可能的;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与国际社会友好相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缺乏信仰,缺乏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也许是中央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倡导八荣八耻的根本原因,一个礼仪之邦,浩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要重提八荣八耻,这到底是谁之过?!
事例3:广东某县级市的珠江支流河口处曾有一大片被誉为候鸟乐园的河网湿地,但自 20 世纪 90年代确立“工业立市” 以来,该市城区面积由1993年的 4.7 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 2003年的 231.2 平方公里,导致河网湿地面积减少9225公顷。 根据国际科学界做出的价值评估,这些河网湿地作为自然湿地的生态价值相当于 19580美元/公顷/年,这些湿地消失后丧失的生态功能价值为 1.8 亿美元/年,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年。 这种代价给该市增加了多少实际财富呢?2002年该市各项存款余额比1996年增加了约18亿元, 平均每年只增加了3 亿 元,也就是说,该市用每年15亿元的生态损失代价换取了每年3 亿元的存款增加。
事例4: 中国去年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 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13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
事例5: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以煤炭为例,2003年消耗15亿吨 ,占世界的30%, 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中 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矿产资源保障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人均矿产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58%。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 到2020 年, 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 种;到2030 年,则可能只有2 至3种。 而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 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更将长期短缺。
事例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 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 年的2.8 提高到2002年的3.1。
数字:我国人均耕地 0.1 公 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100 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7%。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59 亿公顷! 约占世界森 林面积的4% ,人均森林面积仅为 0.12 公顷,人均蓄积量8.9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0%和12.5%。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为 130 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一些
2
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中城市污染形势日益严峻。 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 1/3, 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 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18.2%。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 约有 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经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事例提醒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明显的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加剧。比如,有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和行为的非科学性。有的在工作中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于弄虚作假、盲目攀比增长速度。有的贪大求洋,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甚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搞的城市建设象欧洲,农村发展象非洲。有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于民争利,发展以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进行。
要什么样的发展,又应如何发展,成为一道中国必须作答的世纪命题。2003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 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 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这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要作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来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被外界视为胡、温新政策的一大看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超过一成的篇幅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以全面的论述。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现在以近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圆到3000美圆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贤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
3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改善,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胡锦涛同志明确的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都十分紧要,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要这样,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年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追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绝不能片面追求或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如果违背这一点,也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过去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的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争当“GDP书记”、“GDP市长”。
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的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GDP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第一,不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现有的社会福利状况,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第二,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代价。)
GDP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GDP增长很快,同时“三无” 农民大量增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会落入“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极分化和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动荡的状况。以巴西为例,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圆,城市化率达到了82%,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人们提到的“拉美陷阱”。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所谓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则集中体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上,即(1)统筹城乡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新的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解决农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