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第六课第2周政治晚限
第2周政治晚限:哲学第6课同步测试答案
1.B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时间段认识不同,是因为当时的实践条件、实践水平不同,所以③符合题意;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符合题意;材料突出强调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没有强调客观对象是否无限变化,所以①与题意无关;②说法错误,因为已经被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只是向前发展了。所以,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A 3.C
2.试题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说明伴随具体条件的变化,提出的具体目标也会随之改变,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真理性认识不断发展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所以没有体现真理的绝对性,认为真理是抽象的而条件的是错误的,排B、C、D选项。所以,答案选A。
3.试题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既说明实践是人是发展的动力,也说明人们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此可见①④两项符合题意要求;真理总是被推翻的观点错误,因为已经被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只是向前发展了,故②不选;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是正确的说法,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C试题分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说法错误;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实践)和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获得正确认识,所以④错误;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说明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体现题意;不同时期的不同改革措施体现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在实践及其特点。
5.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研团队发现“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取得的科研成果,“解决电子元件发热、运行速度变慢的问题”,说明实践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需要,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不选。所以,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全国新闻单位通过走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实现转作风、该文风,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基层和群众的优秀作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说法正确;A、B、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7.D试题分析: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既有相同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认识,①总是不同的,过于绝对,错误;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但不是对原有真理的推翻,②说法错误;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对高考改革方案的认识不同,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且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③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
8.A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或改变规律,B说法错误,且不是认识论道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说法错误;D不是认识论道理,是唯物辩证法道理,与题干要求不符;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说法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9.D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故排除;题肢②说法
5
明显错误,观念的存在是人头脑中的意识,而现实的存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排除;题肢③④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该题选D。
10.A试题分析:我国科学家整合仿生学、认知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出拟态计算新理论,这表明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②符合题意;并据此研制出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符合题意;科学家的认识源于实践,①说法错误;④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11.B试题分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意思是井底之蛙没有看过大海是受井的限制,而夏虫不知寒冷是没有经历过冬天。从认识论角度说明人的认识由实践决定。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唯物论角度表明物质决定意识。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12.B试题分析:通过利用改进的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中国科学家近日在世界上首次得到了分子间氢键的实空间图像,体现了实践推动了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题肢④正确;同时也能够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故题肢①正确;题肢②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故答案选B 考点:实践决定认识
13.D试题分析:上述料不能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特点,同时科学认识也不能化害为利,故排除题肢①;题肢②说法错误,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科学认识本身无法创造理想世界,只有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将观念的存在变成为现实的存在,故排除。故答案选D。 考点:意识的反作用
14.C试题分析: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漫画《坚持原则》就体现了上述观点,C适合题意;争论有利于获得正确认识,但不是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A是错误的;B说法过于绝对;D不符合漫画主旨。本题答案选C。
考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5.B试题分析:材料中鱼与水的关系看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①适合题意。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有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联系的普遍性、认识的反复性
16.C试题分析:本题以诗句形式考查哲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点。由“暗中摸索总非真”和“亲到长安有几人?”两句中非真和亲到可看出要进行实践,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实践决定认识,C适合题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普遍性和客观性,“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A不符合题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讲联系的普遍性,B不适合题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适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实践决定认识
17.D试题分析: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④错误,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
18.C试题分析: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的发展不能远离错误,而是和错误相斗争发展起来的。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有助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体现着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故①③④项符合题意。对所犯错误要找到其原因并改正错误,谬误才能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才能接近真理,如果对所犯错误不闻不问,是不会获得真理的,②是错误的。本题答案选C。 19.B 20.A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表明经济政策的制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故B项正确;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C、D 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B。
20.试题分析:材料中两个观点都是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但看法不同,这说明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人们的认识可能不同,故A适合题意;B、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那些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的向前发展,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意识的能动性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1.B试题分析: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④表述错误;客观事物的本质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但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改变,②表述错误;准晶体发现的曲折历程说明了人们的认识具有曲折性,同时要求我们敢于批判和创新,①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2.C试题分析:没有永恒真理,A说法错误,不选;材料中没有涉及谬误,B不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推翻性,并不存在反复性问题,认识具有反复性,D表述不准,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正确答案是C,不断追求真理,强调的就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特点
23.C试题分析:本题重点是把握材料:实践是知识的母亲,说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说的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选项将两个方面的意思都概括了,当选;A说的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唯一标准的理解,说的是实践的决定作用,不选;B是实践的特征,C是认识的目的,都与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4.B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实践的决定作用,学生一定要区分实践决定作用的四个方面:得到了什么认识,侧重于来源;认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侧重于动力;认识结果得到证实,证明对与错,是标准;得到的认识运用的实践中去,是目的和归宿;题目说的是实践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前进与发展,所以是动力,B项正确;其余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5.B试题分析:科幻小说本身的创作就是意识活动主动性、创造性的体现,它恰恰体现了人类思维无穷的魅力,能够变为现实,正好说明了它的特点,所以①②当选;材料中没有提到实践活动,所以③不选;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真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幻小说中的预言不属于此范畴,不选。所以正确答案是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意识活动的特点。
26.A试题分析:本题中“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意为明察自己就可推知别人,明察现代就可以推知古代,体现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B项中“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是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C项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的是充分符合主观能动性,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D项中“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意为:乌云来了,太阳下山了, 风吹的厉害说明雨要来了,体现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符合题意,故A项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7
27.D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海军官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使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充分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相关知识。
28.A试题分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意为还没在意池塘边的草绿了,庭院阶梯前梧桐就已落叶遍地,充分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①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意为观察过多种器物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工匠,查看过多种疾病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医生,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②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故③项中的对应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为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强调的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④项中的对应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29.B试题分析:题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强调的是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去,启示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故①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的是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故④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②③两项中的观点均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相关知识。
30.C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日本及美国三位科学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创造性地解决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制造难题,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让明亮节能的白光光源成为现实”,既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由此可见,②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但认识并不能直接创造世界,故①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③项中的表述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不科学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相关知识。
3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3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