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原因和处理方法
4.配合比不当,水灰比小,水泥用量少,造成水泥水化时的石膏溶解度不够; 5.选用水泥的需水量大,使用时水泥温度高;
6.工地与搅拌站协调不好,压车,塞车时间长,导致塌落度损失过大。 主要解决措施:
1.调整外加剂配方,确保其与施工用水泥性能相适应,同时施工前必须做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试验;
2.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提高砂率,用水量,将初始塌落度调整到20cm以上,同时适量加大外加剂掺量,延缓凝结(尤其在高温时); 3.施工中加强养护,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4.改善混凝土运输车的保水,降温装置;
5.关注水泥性能,有条件的可掺加适量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
八、混凝土凝结时间异常
1、凝结时间偏长 主要原因分析:
1.水泥凝结时间长,在配制成混凝土后水泥凝结时间波动将被放大近5倍,对混凝土凝结影响严重;
2.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大; 3.环境养护温度过低,影响水化及凝结; 4.掺和料活性未达要求及水泥细度过粗; 5.施工水灰比大,水泥用量低。 主要预防措施:
1.强化工地养护,在低温时延时拆模;
2.控制合理的配合比,减少外加剂中的凝剂组分,优选掺和料,确保其活性符合施工要求;
3.跟踪水泥凝结时间等性能变化,与水泥厂家及时联系; 4.冬夏季应作外加剂调节,环境温度低时不掺缓凝剂。 2、凝结时间偏短 主要原因分析: 1.外加剂掺入不当;
2.水泥凝结时间短,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工业副产石膏或助磨剂; 3.施工环境温度高,水化速率快。 主要预防措施:
1.关注水泥凝结时间等相关指标,对生产厂家生产工艺,材料发生变化的,及时沟通联系;
2.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及水泥温度,降低水化速率; 3.优选外加剂品种及掺入量。
九、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不好
主要原因分析:
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数值之比大于2.2时,混凝土配制时水泥用量较少,混凝土拌合物松散;当水泥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数值之比小于1.0时,混凝土配制时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配合比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中砂率过小,拌合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之间的孔隙;
3.混凝土拌和物配制时用水量偏大,施工坍落度过大,混凝土在运输,浇筑过程中难以控制其均匀性;
4.搅拌时间过短,混凝土拌合物拌合不均匀,施工中计量管理不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预防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方法,应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通常配制普通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50kg/m3,普通钢筋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 kg/m3,泵送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小于300kg/m3;
2.合理选用水泥品种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掺加适量混合材(如磨细粉煤灰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
3.加强施工管理,各原材料计量岗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特别是水,外加剂的计量,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控制范围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
4.在混凝土拌合浇注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特别是砂石骨料中含水量的变化,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调整;
5.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不低于混凝土连续搅拌要求的最短时间。
十、混凝土外表面泛白
泛白物质基本是不融于水的碳酸钙(CaCO3),也有其它碱类泛白。由于这些盐类多数是可融性的,在雨雪的作用下会流去消失。初次泛白一般比较均匀地出现在表面,背风背光处出现的频率要比向阳迎风面小得多,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经过外界水分重新渗入混凝土产生的泛白为二次泛白。
主要原因分析:
与水泥品种,用量,混凝土密实度,吸水率和空隙有关,表面粗糙易积水,内部疏松吸水率大的部位最容易产生多次泛白。 主要预防措施:
1.在满足施工浇捣允许的前提下,减少施工拌和水量;
2.在浇筑结构强度未完全达到干燥前,不应过早停止养护和覆盖,必须移动时也应在逐渐干燥后再移动;
3.施工配合比要求级配合理,尤其粗细骨料适当,及时振捣使混凝土内部密实,外部水不宜进入,从而防止二次泛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