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谈自己对三年级上册教材使用的体会
谈谈自己对三年级上册教材使用的体会
嘉兴市文昌路小学 王 芳
我把三上的9个单元归纳成了这4个体系:(出示幻灯片)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数与计算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数与代数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量与计量 2.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一)数与代数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首先来讲一讲“数与计算”。新课程我已经教了3年,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数学变活了,我们的学生更聪明了,但我们的老师教的更累了,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较以前更弱了。就像我们今年的三年级数学试卷,我经过统计,全班大约有40%的学生在计算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扣分,这虽然与学生的认真程度有关,但更多的说明我们现在对计算的要求降低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计算练习,所以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应削弱了。一堂新授课后紧接着是另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几乎没有更多的练习和巩固的时间,书本上的练习量也比较有限。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平时还是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巩固,不能忽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讲清算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中,应该说连续退位减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譬如(出示)500—185怎么笔算,中间的连续退位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归纳、总结,最后进行提升: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法,个位上的0看作10,十位上的0因为从百位借1作10,又被个位借走1,可以直接看作9。熟练之后,学生就可以直接把个位上的
0看作10,把十位上的0看作9,这样就能更快更准确的进行计算。
2、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书本上的情境是(出示)学生为了欢迎联欢会搬花来装点教室:一共有23盆,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如果让老师们来设计,你会选用怎样的教学材料,又会怎么用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利用比较简单的学具小棒来动手操作,你们又会怎么操作呢?我这里有两种选择,请老师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选哪种?为什么?(出示)①用23根小棒,每3根一堆,能够摆成几堆?②用23小棒搭三角形,你能搭几个?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第二种操作方法呢?我们看学生摆的情况(出示)第一种摆了7堆多2根,第二种摆了7个三角形,还多2根小棒。你们说,哪一种摆法让学生对余数的建模更加深刻呢?第一种虽然是7堆还多2根,但是学生会觉得这两根明明也是一堆呀,所以可以摆8堆,第二种摆法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多出来的两根是搭不成一个三角形的,所以这两根就是余数,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会非常的深刻,在头脑中也能建构模型,同时也就会明白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了。同样的学习材料,只是不同的使用方法,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数学中的余数和我们生活中碰到的余数又是有些差异的。像很多的租船、租车问题,(出示题目)如301班46位同学去南湖游玩,规定8人一条船,需要租几条呢?学生刚碰到这种问题时,都会答需要租5条还多6人,这样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因为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对余数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纯数学上,没有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当然也和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有关。这时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其实这多出来的6人也要租一条船,否则这6人就不能去玩了,所以实际上要租6条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是大了1。所以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数学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3、多位数乘一位数
讲到这一个内容,让我想到自己当时在教学P78、79的例3和例4,例3是2乘1进位叠加的乘法,例4出现的是有多次进位,且有连续进位,因此计算更为复杂。由于自己教的是两个平行班,我一个班是把两个例题一起上完,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另一个班是先教学例3,进行针对性练习,再教学例4,再进行练习。结果两个班作业反馈情况相差很大。一起上的那个班作业大概只有十来人全对,而分开上的那个班恰好相个反。其实我讲这个事情是想跟大家说,有的时候我们看似很简单的内容,但对学生来不一定能很快接受的,还是需要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其实例3上完后是配练习的1~4,(出示),而例4,教参上是这样说的:学生常常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紧围的方法或者计
算不熟练,造成各种错误。为此,教材专门安排了这个例题,重点教学这种情况,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学生上完例4后是配练习的5~9。所以我觉得仔细研读教材、教参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让学生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要让他们细嚼慢咽,感觉学生在这个地方还有困难,可以停一停,找些典型练习,然后再教下一个新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学的更扎实,链条也会结的更牢固。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和做法,可能也有不恰当的地方,有待于老师们及时发现和纠正。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由于新课程对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在教材中第一课时有例1、2、3,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教材编制了两块内容,例1、2是分数的定义,例3是分数大小的比较。但如果你认真分析教材会发现“分数大小的比较”不是一个单列的内容,而是意义的延伸。大家请看,不管是书本上的例题还是练习(出示),我们都可以发现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都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都配有直观图的。比较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譬如书本上通过对1/2和1/4的比较(出示P93),实际上是让学生更深刻地建立1/2和1/4的模型,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或许在我们的课堂作业和同步练习中会直接出现没有直观图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其实那是把要求拔高了,不过老师可以放心,在真正考试中它还是以本为本,不太会偏离教材的,因为我们上次的期末考试中就是借助直观图来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几乎不会有学生出错。
对于“分数的简单计算”,譬如(出示P99)2/8+1/8=?,我上课的时候一个班级都赞成是等于3/8,还有另一个班有说等于3/8的,也有说3/16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如果看作两个圆,那么就等于3/16,如果看作一个圆,那么就等于3/8。”当时我一愣,发现他讲的还满有道理的,同学们也是纷纷附和。老师们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应学生呢?其实我当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回答,我只是顺应了那位学生的话:“我们是看作一个圆,把那一块移过来,就是3/8。”希望各位老师能给我一些好的建议。
5、测量
测量主要有两个内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对于长度单位我想说说分米。老师们觉得“分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多吗?既然不常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米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米、厘米都有十进制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就这样告诉学生:自己的一拃大约就是1分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到分米做单位,加深学生对分米的认识。
从“米”一下子跳到“千米”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非常抽象的。我听到很多老师包括我以前在上课前都带孩子去走操场,告诉1圈是200米,那么他们就知道5圈是1000米。经过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点拨,让我明白了学生对于1000米的建模最好是直线,因为操场的5圈变成直线的长度,学生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学校旁边是一条吉水路,经过课前实地测量,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从吉水路的一端“天城园林居”到另一端的尽头中山路口,大约是1000米,并让学生课外有空实地去走一走。所以每当说到1000米有多长时,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这条吉水路。
这一单元既然是“测量”,那么除了要认识这些长度单位外,我们老师还应该要经常布置学生课外多测量,要求学生可以先估测,然后用尺进行实际测量,可以用卷尺量自己的小床、腰围、自己房间的长宽、餐桌等,用直尺量量自己的小鞋、手帕、铅笔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讲到质量单位“吨”,不要说小孩子了,就是我们成人也是很难感受到的,只知道它是非常非常重的,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抽象的。到底怎么教,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困惑,我也只是根据书本上的(出示P12)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000千克,也是1吨,让学生来想象1吨的有多重。同时也通过一些练习(P13)让学生了解到大象、鲸鱼的体重、卡车的载重量一般都是以吨作单位的。对于吨的教学我没有更好的教学建议,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更好的做法。
6、时、分、秒
“时、分、秒”这一单元主要认识单位“秒”,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我觉得这一单元的难点对学生来说还是时间的计算,特别是算经过时间。其实在具体计算时,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反馈的时候可以借助钟面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特别是一些跨小时的计算,譬如说从7:45~8:10,这样的题目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钟面,数一数。其实到了三年级下册还有24时计时法,也有计算时间的,而且不光要算经过时间,还有算起始时间、结束时间的,所以这里要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加强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空间与图形”这个单元主要教学四边形,包括四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周长及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前,我感到十分的纳闷,因为按照书本上的意思是只要求学生感悟出“这样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P37),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