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归纳报告
组成:根据不同酶的作用性质将其分为三类
① 氧化酶类:利用氢将O2还原成H2O2 ② 过氧化氢酶类(标志酶):将H2O2分解成和H2O和O2 ③ 过氧化氢物酶类:作用于过氧化氢酶相同
功能:
① 调节细胞的氧张力
② 解毒作用:H2O2在细胞中积累,有毒害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具有解毒作用。 ③ 分解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直接接向细胞提供能量)
第六章
36. 分子伴侣协助的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转运的过程。
① 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与受体结合。 ② 多肽链穿越线粒体内膜
③ 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基质导入序列被切除,形成成熟的线粒体基
质蛋白。
37. ATP合酶复合体的结构:
由头部、柄部和基片3部分组成,头部成球形,直径约8~9nm,柄部直径约为4nm,长4.5~5nm;头部与柄部相连凸出在内膜表面,柄部则与嵌入内膜的基片相连。
第七章
38. 微管的类型及各类型微管的结构与分布部位。
微管在细胞中有三中存在形式:单管、二联管和三联管
① 单管:由13根原纤维组成,是细胞中常见的形式,但结构不稳定。
② 二联管:由A,B两个单管组成,A管有13根原纤维,B管有10根原纤维,与A
管公用3根原纤维,主要分布于1纤毛和鞭毛内 ③ 三联管:由A,B,C三个单管组成,A管有13根原纤维,B,C各有10根原纤维,
主要分布于中心粒、鞭毛和纤毛的基体中。
39. 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及运动机制。
结构基本相同,在电镜下都可见9+2结构,中间有两条单管被称为中间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
其运动机制一般用微管滑动模型解释:
① 动力蛋白头部与相邻微管的B微管接触,促进动力蛋白结合的ATP水解,并释放 ADP
和Pi,改变了A微管动力蛋白头部的构象,促进头部朝向相邻二联管的正极滑动,使相邻二联管之间产生弯曲力。
② 新的ATP结合,促使动力蛋白头部与相邻B管脱离。 ③ ATP水解,其释放出的能量使动力蛋白头部的角度复原。
④ 带有水解产物的动力蛋白头部与相邻二联管的另一个位点结合,开始下一个循环。 40. 微管的功能
① 微管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 ② 微管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 ③ 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④ 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
资料
⑤ 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6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41. 微丝的功能
① 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 ②参与细胞运动 ③参与细胞分裂 ④参与
肌肉收缩 ⑤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
42. 中间纤维的功能
①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 ②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 ③参与细胞连接 ④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与物质运输 ⑤维持细胞核膜稳定 ⑥参与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第八章
43.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① 结构:由胞质环,核质环,辐,中央栓构成。
② 功能:核孔复合体介导核—质间的物质交换,核—质间的物质交换的双向选择
性亲水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转运蛋白复合体),核—质间的物质转运课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行。(其双向介导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核糖体蛋白质颗粒的出核转运)
44. 核纤层的结构和功能:
① 结构:形态结构普遍存在于间期细胞中,是位于内层核膜下地纤维蛋白片或纤
维网络,分布于内层核膜和染色体之间,厚度约30~100nm,可支持核膜,并于染色质及核骨架相连。
② 功能:Ⅰ.核纤层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Ⅱ.核纤层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聚
关系密切;Ⅲ.核纤层参与了细胞核构建和DNA复制。
45. 染色质与染色体在概念上的差异:
① 存在时期不同:染色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而染色体是细胞在有
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② 组成成分不同: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等构成的细丝状
复合结构,而染色体由染色质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
46. 染色质DNA的三类功能序列及作用:
① 端粒(telomere)序列:维持DNA分子两末端复制的完整性,维持染色体的稳
定性(端粒DNA还可能一细胞寿命及癌变等有关)
② 着丝粒(centromere)序列:是复制完成的两姐妹染色单体的链接部位,在分
裂中期,与纺锤丝相连,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③ 复制源(replication origin)序列:是细胞进行DNA复制的起始点,维持染
色体在时代遗传中的连续性。
47.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
① 常染色质为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
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的活跃部位。分布:多位于核中央。
② 异染色质:间期核中处于萎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碱性染料染色
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部分。分布:多位于核周接近核膜处。
48. 什么是核小体?简述核小体结构模型(要点):
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及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圆盘状颗粒。
资料
核小体结构要点:每个核小体蛋白由核小体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组成(形成)八聚体,即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146bp的DNA分子盘绕组蛋白八聚体(蛋白质核心)1.75圈,形成核小体(核小体核心颗粒:每个核小体含有一个核小体核心颗粒,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60bp左右的链接DNA相连。)两个相邻核小体(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为60bp,一分子组蛋白H1结合于连接DNA,位于缠绕组蛋白八聚体的DNA双链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核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约7倍。
49. 试述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化模型:
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30nm染色质纤维);三级结构——超螺线管(super solenoid):白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的圆筒状结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chromatid):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折叠形成。 50. 动粒与着丝粒有和不同?
动粒是由着丝粒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间期特别装配起来的,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结构,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动粒微管结合。 51. 什么是端粒?简述端粒的作用(生物学意义)。
是指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端粒DNA和蛋白质构成。 生物意义: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 52. 核仁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① 核仁的化学组成:核仁的主要化学组成为RNA、(少量)DNA、蛋白质和酶
类等。蛋白质占80%,核酸部分主要是rRNA基因及其转录产物
② 核仁的形态结构:核仁无膜包裹(由多种成分构成一种大网络结构)电镜下可
见三个特征性区域: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 功能:①核仁是rRNA基因转录和加工的场所:Ⅰ.rRNA基因转录;Ⅱ.rRNA加工 ②rRNA与核糖体蛋白在核仁内组装成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53. 简述G1期主要特点:
① RNA的合成活跃:RNA聚合酶活性升高,产生rRNA, tRNA, mRNA ② 蛋白质合成活跃:合成(S期)DNA复制起始与延伸所需的酶类(如DNA聚合酶)、
G1期向S期转换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周期蛋白) ③ 蛋白质磷酸化
④ 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加强
细胞体积显著增大,在G1期晚期(G1期与S期之间)有一个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R point),G1期细胞一旦通过此点,便能完成随后的细胞周期进程(进入S期),完成细胞周期;蛋白质的磷酸化:组蛋白、非组蛋白及某些蛋白激酶发生磷酸化;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加强:对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小分子营养物质摄入量增加,对一些可能参与G1期向S期转换调控物质的转运也增加。 54. 有丝分裂器的组成和作用:
① 组成: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锤体;
② 作用:对于中期以后发生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及平均分配到子
代细胞等活动有关键作用。
55. 细胞周期包括哪些时期
核分裂(nuclear division)
分裂期
资料
(mitosis,M期)
细胞质分裂(cytokinesis) 细胞周期
(cell cycle) G1期(DNA合成前期) 分裂间期(G1,S,G2) (interphase) S期 (DNA合成期) G2期(DNA合成后期) 56.分裂间期包括哪些时期,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G2期; 各个时期的特点:
G1期:①RNA的合成活跃 ②蛋白质合成活跃 ③蛋白质的磷酸化 ④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加强; S期:①进行大量的DNA复制 ②合成组蛋白及非组蛋白 ③组蛋白持续磷酸化④中心粒的复制
G2期:①大量合成RNA、ATP及一些与M期结构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如微管蛋白、
成熟促进因子等)。②(已复制)中心粒的体积逐渐增大,开始分离,并移向细胞两级。 57.细胞周期是什么?如何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细胞周期(cell cycle):从上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规律性变
化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根据哺乳动物和人等高等生物细胞周期可划分为分裂期(M)和分裂间期;根据DNA
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S,G2期。细胞增殖周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DNA含量周期性变化。
58.有丝分裂包括哪些时期,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细胞变化的主要特征: ⑴前期(prophase):①染色质凝聚 ②分裂极确定 ③核仁缩小以及纺锤体形成。 ⑵中期(metaphase):①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聚 ②并非随机低排列在细胞 中
央的道面上。
⑶后期(anaphase):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现称作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的两级。 ⑷末期(telophase):子代细胞的核重新形成,胞质分裂。 59.简述减数分裂的意义。
① 对于维持生物世代遗传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② 保证的有性生殖的生物上下代在染色体数目上得恒定。 ③ 构成了生物变异及选择性的基础
④ 使生殖细胞呈现出遗传上的选择性,生物后代变异增大,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强。
第十一章
60.什么是DNA甲基化?甲基化的DNA有 什么结构特征?DNA甲基化对真核细胞基因 表达调控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如何?
概念: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分子中得胞嘧啶课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包括在胞嘧啶环的碳5号位置(5’-C)上,加入甲基团),这称为DNA甲基化。 结构特征:是在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中存在的GC二核苷酸结构中一般在5’-C位点
资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