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庆庆班(第一、二、三单元 巍版)
第二单元 香菇之路
第一章节 朱皇亲封龙庆景
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第二单元——香菇之路。
“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这是在菇神庙中常见的一幅对联,说的是香菇“皇封专利”的典故。相传,朱元璋登基金陵的时候,遇到严重干旱,便开始吃素求雨。国师刘伯温趁机向他敬献了处州(今丽水市)特产的香菇,并向皇上讨封庆、龙、景三县生产香菇的专利。皇上吃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不仅同意了三县的专利权,还将处州香菇列为宫廷的贡品。从此,庆元、龙泉、景宁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传统菇民区。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国师刘伯温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敬献香菇的情景。(场景:皇封专利)
第二章节 菇民足迹遍四方
由于“皇封专利”给庆、龙、景三县的菇民提供了皇权保护,菇民的生产区域开始不断扩大,从业的农户不断增加。到了乾隆年间,庆、龙、景三县菇民达到15万人,庆元就占了9万。数百年来,庆元菇民的足迹遍布闽、赣、皖等12个省200多个县(市),将近半个中国。(版面:庆元县菇民经营区域分布图)
第三章节 菇民组织应时生
由于菇民长期在外省生产经营,使他们的生产权益和生活很难有保障,于是,一些与菇民利益相关的组织应运而生。展柜中所陈列的都是当时菇帮公所、菇民协会、香菇行等菇民组织所使用的印章。(实物:印章)
香菇行,是以信贷、销售及香菇寄存为主要业务,在组织香菇生产、沟通销售和保护菇民利益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庆元设在福建、江西等省的香菇行达100多家。每间香菇行一般都有老板、管账先生和伙计各1人。有时候,菇行为了招揽生意,还会给菇民免费提供食宿。(场景:香菇行)
三合堂,是最早建立的菇民组织。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在广东合资购买一栋房产,作为三县菇民会商的场所,并按三县合资购买的意思,取名为“三合堂”。这块就是“三合堂”房契刻石的碑文拓片(原碑现存景宁县英川镇包坑口村菇神庙内)。此后,三县菇民又在景宁县英川镇包坑口村建立了“三合堂”和“菇帮公所”,成为三县祭祀菇神和菇民集会议事场所之一。(实物:碑文拓片)
5
第四章节 古老产业盼新生
新中国成立前,局势混乱,民不聊生,菇民陷于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1947年,担任庆元县长的陈国钧,被庆元菇民的艰辛生活和外出种菇的壮举深深感动,他通过深入调查,写出了近万字的《菇民研究》。这是第一部全面描述菇民生产生活状况的专著,不仅提出了香菇业发展革新的设想,也反映了菇民对振兴菇业的深切期盼。(实物:《菇民研究》书)
下面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下一个单元——香菇之韵。
◆“香菇之路”参考资料:
①刘基,又名刘伯温,谥号文成。是浙西南地区历史上最著名的高官,于元末1311年出
生于处州府青田县南田(今文成县境内,该县名即以刘伯温的谥号命名)。◆据1924年叶耀庭《菰业备要》一书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苦无素菜作下筷之物,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处属青田人,顾念龙、庆、景三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1948年庆元县长陈国钧在《菇民研究》中,对“皇封专利”一事,也作了类似的记录:“据传明太祖登基之初,因祈雨食素……刘基进献处属土产香菇,帝食之甚悦,刘氏告以做香菇方法,帝尤奇之,传旨提倡各地做菇。刘基为处州属人,顾念处属龙、庆、景三县(当时景宁为青田属内,明景泰三年即1452年从青田分出,单独设县),山多田少,民甚贫苦,惟长于做菇一道,乃乘间奏请种菇为三县菇民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故龙、庆、景菇民得以赖菇业谋生,迄今600余年历史。刘氏历来为菇民所称颂,获世人祀奉为菇神之一”。
②香菇行老板多数是庆、龙、景三县的地主,或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每年菇民上山之前,香菇行老板都会放高利贷放给他们,同时还约定所产的香菇全部由他们销售,但售价由菇行决定。贫苦的菇民明知吃亏,却没有任何办法,至少香菇行能够解决他们“上天无路,借贷无门”的困难。而且,如果没有香菇行在全国各地建立的销售渠道,菇民所受的损失将会更大。
③“三合堂”是由菇民领袖组成的自治组织,承担着维护菇民利益和菇业生产秩序,监察规范禁忌实施的职责,履行着菇业行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6
第三单元 香菇之韵
长期以来,菇民远赴他乡,在大山深处生产香菇,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独特的香菇文化。在世界农耕史上,尚未发现任何农产品像香菇一样,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它是菇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人类农耕文明进程中的文化瑰[guī] 宝。
第一章节 由人到神吴三公
菇民为了感念吴三公发明并传授香菇栽培技术的功德,在他去世后,开始在菇乡建庙宇、在菇寮立神坛,祈求菇神保佑。西洋殿,是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菇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七月十六至十九日,西洋殿都要举办菇神庙会,开展盛大的祭拜活动。在庙会中,除了进香拜神外,主要有演菇民戏、擂台比武、交流种菇技术、交换香菇行情等内容。(实物:照片版面及吴三公塑像)
第二章节 世代吟唱香菇谣
菇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这些耐人回味的菇山谚语、悠美动听的香菇歌谣,描绘了菇民种菇时生产生活的情景,以及祈求香菇丰收的美好愿望。大家可以通过互动多媒体,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香菇民谣。
(互动多媒体:香菇谣)
第三章节 强体御敌防身术
为适应长期的野外生活,防止深山猛兽的侵袭,抵御歹徒的强抢豪夺,勤劳勇敢的菇民从小练拳习武,而且,还巧妙运用板凳、斧头等日常用具,自创了独树一帜的“香菇功夫”。(多媒体:循环播放)
大家都知道,通常扁担两头都有钉,但是菇民用的扁担却没有钉,他们称之为“光棍担”。关于这扁担的来历,还有一首歌谣呢:“光棍担,光棍担,两头没钉全身光;一挑箩筐,随意两肩换,二练功夫,随时兽盗防。”
相传,吴三公的徒弟吴茂钦,有一日准备下菇山回家时,发现扁担一头的钉子掉了下来,但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在途中休息时,却遇到一只大老虎。那老虎来势凶猛,他被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拿起扁担防身,由于这扁担一头没钉,很快就从竹笼中抽出来,但另一头的铁钉却还挂着竹笼。眼看老虎向他扑过来,吴茂钦只好将扁担那头的竹笼顺势一挥,就像挑着个大灯笼舞狮一般,老虎一看还
7
以为是什么怪物,竟然吓得掉头就跑。吴三公得知后,认为这没钉的扁担不仅可以挑东西,还能当棍棒使用,是很好的防卫工具。于是,他立下一条规矩:凡是菇民用的扁担,两端都不打钉。从此,这两头没钉的“光棍担”就成了菇民走南闯北必不可少的防身工具,他们还根据扁担的特性创造了一套功夫,称为“扁担功”。(实物:光棍扁担)
第四章节 祈福还愿菇民戏
菇民戏又称“二都戏”,是庆元古老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庆元菇民最集中的二都地区(今荷地、合湖、左溪一带)。二都戏,以庆元方言为唱腔,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菇乡情韵的传统戏剧。它最早源于祭祖及祈求香菇丰收仪式,在菇民区和香菇产地的影响非常广泛。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
媒体:循环播放)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二都戏”班为荷地戏班,组建于明崇祯 [zhēn]年间。参加庙会演出时,戏班少则三、五班,多则十余班。庙会戏每年举行两次,一般安排在农历六月和九月底,而且必须用八仙作为开场戏。二都戏的表演风格,粗犷朴实,无论唱腔或对白都具有较浓厚的乡土气息。(实物:乐器及戏服)
第五章节 神秘语言菇寮白
勤劳智慧的菇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语言——菇寮白。菇寮白又称“菇山话”、“蕈山话”,是菇民为了保守香菇生产技术秘密,避讳菇山禁忌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行业用语。这种奇特的语言,没有文字只有读音。例如香菇叫“香老”,采香菇叫“言香”,菇神叫“高登爷”,神仙叫“白胡须”等。(互
动多媒体:学说庆元方言及菇寮白)
菇民不识文字,又怕种菇技术泄露,他们就把生活规矩、生产手段、交易方法等编为山歌和谚语,只有庆、龙、景三县的菇民能自如地沟通交流,而外人却听不明白。(实物:诗词谚语版面)
第六章节 丰富多彩话习俗
菇民“候鸟”般的独特生产方式,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形态与文化习俗。这里展示的有“傀儡[kuǐ lěi] 还戏”、“散光饼”、“采银树”、“耕牛迎娶”、“认树娘”等丰富多彩的菇民习俗。(实物:灯箱版面)
8
◆“香菇之韵”参考资料:
①西洋殿,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始建于庆元县竹山村,称灵显庙。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庆龙景三县菇民在西洋村集资重建,改称吴判府庙,又名松源殿、西洋殿,整个建筑汇集江南民间庙宇建筑艺术精华,结构讲究,工艺精湛,古朴宏伟。199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二都戏的特点:▲1、在舞台表演上,如旦角举手不过胸,脚走“三寸金莲步”,行走时两手小摆动,站立时两手藏衣襟内,行礼时两手往右欠身作“万福”状。老旦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全是模仿二都地区老妇的动作。 ▲2、其它剧种都很注重戏剧服装水袖的装饰与运用,舞台的“水袖功”是主要表演的特技之一。但二都戏服的水袖,一般只有二市尺(约0.66米)长,有的则没有水袖。因此,二都戏的表演很少有用“水袖”来抒发感情。▲ 3、在表演公堂审理时,其他剧种一般上刑招供是在后台处理,而二都戏却在前台处理,往往上刑时,刑具“嘎嘎作响”,受刑者呼天唤地。表演“打板子”时,要把演员按伏在刑凳上,再配以音响效果,使观众感觉“皮开肉绽[zhàn] ”的真实感。▲ 4、二都戏的舞台用语是用二都地区的“官”话,乡音十分浓重,与其它剧种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丑角或讽刺喜剧等艺人即兴表演时的插科打诨[hùn],对白基本都用方言土语,使本地人听了觉得倍感亲切。如“我们二人”说成“我伲两个”,“妯娌”说成“丈母娘”等等。
③《菇业备要》又名《菰业备要全书》,属于菇山生存与生产读物。作者叶耀庭,民国十三年(1924年),浙江省龙泉县徐同福石印局印行。其形式为七字句山歌体裁,可唱可诵。
《菇业备要》第一章即为出门寻找产地。对闽、赣、皖、粤、桂、川、黔等各省出行路线、地名、重要通道都写得十分清楚。这一章反映了千百年来菇民在中国南方寻找主产地的艰难历程。“江西过去到瑞川,湖北地界都达临;云南四川有人做,广东出去到吴城。”这种七字一句的菇乡俗语将各省菇场路线交代得十分清楚。
砍花法对菇场选择十分苛刻,并非一般山场皆可生产。叶耀廷综合历代菇民对各种不同山地之优势一一列举其利弊。租山时既要看菇树,更要看凉柴。必须是四水归内,山界清楚,以免日后纠纷;合伙人要同心同德,经营者讲求诚信等。书的后面还附上各种契约范本、借条字据、家书膳写方法。全文类似菇民百科全书,十分实用。书中还有医药疗伤35种中草药秘方,受到菇民们欢迎,成为菇民区快速流行的书籍。
但第五章列举了20种种菇用的树种,引起菇民中上层人物不满,认为是违反了祖宗留下的保密规矩。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叶耀廷泄密案是英川神庙三合堂议事厅的重大事件。最终议会决定:收回全书,在菇神庙全数烧毁,并罚他出资演戏三日,以作惩戒。焚烧《菇业备要》背后,隐含着民族产业思想的守旧与落后,也显示了普通菇民的无奈与悲哀。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