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高考调研》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练习题组层级快练35.doc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 答案 C
8.(多选)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解析 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可知,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
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 答案 AB
9.(多选)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解析 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B项错误;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项错误;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kg),D项正确。 答案 AD
10.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某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动物的相关能量的变化情况,部分动物的相关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能量数值 (千卡·m·a) 动物种类 -2-1摄取量 (Ⅰ) 同化量 (A) 呼吸量 (R) 生产量 (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0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黄鼠(植食) 3.71 5.60 1.37 3.80 0.86 3.69 0.51 0.11 A.表中各生物同化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均较少 B.盐沼蝗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P
C.黄鼠的生长效率(×100%)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AD.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2.9%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还应有其他生物,不能简单地按照表中的数据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答案 D
11.如图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图解,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淀粉遇碘液变蓝,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加热 B.B组是对照组,A、B两组对照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C.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分解者,其分解能力强弱与温度有关系
D.若A1与B1试管均出现蓝色,原因可能是土壤浸出液与淀粉糊混合处理时间过长
解析 淀粉遇碘呈蓝色,在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水浴加热。A、B两组中B组加蒸馏水作为对照组,A、B两组对照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主要作为分解者,分解能力强弱与酶的催化效果有关,而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若A1与B1试管均出现蓝色,原因可能是A1试管中淀粉未完全分解。 答案 D
12.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C.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四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
解析 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前开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