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小说选
《唐代小说选》
徐士年选注 中州书画社出版 1982年3月第一版 1982年3月第1次印刷
(一)《柳毅传》李朝威撰
1 悲楚:悲痛
2 泾渭分明:泾水浊,而渭水清,后人称泾渭分明即以泾水比小人。唐人传奇中常以泾水龙神为反面人物。
3 尺书:古代无纸,信都写在一尺长左右的竹简上,故称尺牍,尺书,后遂以为书信的通称。 4 乖:违背。
5 尧遭洪水九年者:《尚书·尧典》载我国古代帝王尧当政时遭洪水九年。“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后来由禹治平了这次水灾。 6 擘(b?):用手分开。
7 九州:据《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
8 五岳:《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9 五虫之长:古人对动物通称为虫,总共分五类,每一类都有其为首的“精者”。《大戴礼·曾子王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luǒ)虫之精者曰圣人。”
(二)《李章武传》李景亮撰
1 月余日所:一个月多几天,即个把月。所,约计之意,通“许”。《汉书·张良传》:“父去里所复返”。 2 克:《尔雅·释言》:“克,能也。” 3 阒(qù):寂静无人
(三)《霍小玉传》蒋防撰
1 翕(xì)然:一致地。《尔雅·释诂》:“翕,合也。”
2 奉箕帚:犹言供洒扫。封建社会以为女子出嫁时侍奉丈夫的,故以“奉箕帚”作为出嫁的谦词。《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3 迟明:天将亮的时候。迟,及至,待到。 4 巾帻(zé):束发的巾。
5 清扬:《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清扬婉兮。”臧琳《经义杂记》:“以清为目之美,以扬为眉之美。”清扬即为眉目的美称。
(四)《南柯太守传》李公佐撰
1 庑(wú):厅堂旁边的房子。
2 紫衣使者:唐代服饰,管守门和接待,引导宾客的吏员,服粗紫袘和紫布衫(见《唐会要》卷三十一)。和唐代服紫袍的三品以上贵官不同。
3 驸马:驸,本来是驾车的副马。汉代设置驸马都尉,掌管驾兵车的
副马,魏晋以后,娶公主的人都奉驸马都尉的官,后来因此通称公主的丈夫为驸马。
4 帔(pèi):古代女子所服的披肩,类似背心。
5 上巳日:我国古代的一个清洁和欢乐的节日,在农历的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代风俗,在上巳日都到河边去洗濯身子,以为可以拔除灾病,不祥,这也就成为古代青年男女联欢的机会。在汉代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唐代更把上巳规定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其他节日是元旦和重阳),这一天,大家都要去踏青,游赏。
(五)《枕中记》沈既济撰
1 清河崔氏:从东汉至唐代,封建统治阶级非常重视氏族门第。当时全国第一流的高门世族有五姓七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当时的地主阶级士大夫,以当上五姓七族的女婿为荣。
2 释褐:唐代科举“登第”以后,即可授官,脱去平民所服的“褐”(粗布衣服),而改着朝服。故用“释褐”作为初次授官的代称。 3 不轨:不遵循法度。《左传·隐五年》:“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4 负乘贻寇:成语,出《易经》:“负且乘,致寇至。”董仲舒对策引此语,并云:“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汉书··董仲舒传》)一般用作不称职的代词。
5 履薄:“如履薄冰”的省语。比喻一种危险的境地。语出《诗经·小雅·小旻(mín)》:“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6 三事:指三公。《诗经·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敢夙夜。”唐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7 钟漏并歇:漏,古代用以计时的器具。意思是说在世的时光易经完结了。
8 高力士:本姓冯,唐玄宗时最宠的太监,势倾中外,累封至渤海郡公开府仪同三司。肃宗时被流放巫州。
9 稽首:《周礼》疏:“稽首,稽是稽留之稽,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六)《任氏传》沈既济撰
1 落拓:也作落托。胸襟阔大,不拘小节。 2 狎昵(xiá nì):狎,开玩笑。昵,亲近。
3 眚(shěng):微伤,小毛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一眚掩大德。”
4 圉(yǔ)人:本周代官名,掌牧羊马匹。后因称马夫为圉人。
(七)《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李吉甫撰
1 商山四皓:商山也称商洛。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著名的隐士东园公唐秉、甪(lù)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
(八)《古镜记》王度撰
1 薨(hōng):《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