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死亡无常实修法
寿命无常实修法
一、想到寿命无常的好处
用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到一个地方居住,知道在该地只是暂时停留几日,就对居住条件等不会怎么在乎。
我们想到自己在今生今世生存的时间不多,就会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执著心变得淡化。
这种执著淡化,就会免去许多亲仇爱恨,是是非非之类的无端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如人们知道不久要到别的地方去住,就必然会为搬走作打算。
同样,我们若意识到今生结束,要去后世,就会为后世作打算,为后世的利益创造条件,步入长远幸福的道路就会从今生开始。
(三)比如追杀自己的仇敌步步逼近自己时,哪还有逍遥自在吃喝玩乐的心思呢?同样,明知死神临近,就不会骄慢放荡,而会虚心做个符合标准的修行者。 二、不想寿命无常的坏处
也有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虽登临宝岛,若想不到马上要离开,就不会收集珠宝,因而就会空着手离去。
同样,我们虽然获得了殊胜人身,若意识不到人生无常,很快会离开人世进入另外的去处,就不会想到修法行善,若不修法行善,死亡时就会两手空空。
(二)比如居住在一个地方,把自己居住的家园看作是永久的住所,就会对它产生爱执,恋恋不舍。
同样,如果把今生看作牢固长久,就会产生相应的爱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事物圈子。
(1)比如走向屠宰场的牛羊,因不知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才悠然自得。
人们虽然在步步逼近死亡,但若毫无死亡将临的感觉,而耽于
1
无益之事,在临死时就会悔恨地顿足捶胸。
总之,能不能进入永久幸福快乐之道,就要看能不能如法修行。能不能如法修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人生无常。
在佛经续部中所讲的事理,没有比觉悟人生无常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修死亡无常。谓由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三种根本:即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
九种因相见下:
●决定死:以三种因相成立。即①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
缘能令却退者;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③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死无定期: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思惟南赡部洲寿量无定;②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③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死时除法而
外,以财富无益。②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③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共九种。三种根本每一个都思惟到量时,心中即会发起决断——我必须修行正法。修法重点在思惟,思惟结果是内心发起决断。
●第一根本、思决定死
以三条理由证明决定死: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二、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一决断)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即死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个规律。有四条理由证明: 1、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2、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2
3、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4、无缘遮止死亡。
1.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人必定是要死的,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决定皆有死亡,《无常集》云:“获得自在之佛陀、独觉、诸佛之声闻,尚须舍弃此身,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岂能避免死亡?”
《法集要颂经》云:“诸佛与菩萨,缘觉及声闻,尚舍有为身,何况诸有情。”
天界大梵天、帝释、遍入天等虽具神通,身体坚固且具光明,寿命长达多劫,然而天身皆会坏灭,色界之身在引业穷尽时,无不坏灭,欲天之身亦皆显现五衰相而死亡。人间福报最圆满者(即转轮王),然而诸转轮王或代代帝王,无有一人能长生不死,周遭之人类,身体形相、势力、寿命等虽有差异,但平等皆为业惑所感有漏身,无法超越坏灭本性,终将如水泡般幻灭。
所有诸佛菩萨、阿罗汉在因缘尽时,亦无不示现涅槃。此世界曾出世贤劫七佛,每一佛尊皆有不可思议的声闻弟子,而今无一留存。在释尊教法中,五百罗汉皆现涅槃,其后印度二圣六庄严等亦皆离此世界,而今唯见其论典留存于世。此后佛法传至汉藏二地,一千多年中,前后出现过无数成就者,譬如,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后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汉地六祖大师、智者大师等,此等高僧大德,亦唯留名于史册,活在后人记忆中。
因此,历史上获得超生死金刚体的一切佛陀都要示寂而抛弃肉体身,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无论获得怎样高贵殊胜之躯体,也难免一死。《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留下一首偈颂:“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一切有为法皆如浮云般无有坚实,所以智者不应对其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时,即使是诸佛圣尊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亦会被摧毁无余。
3
《阿含经》中记载:某日,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
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死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
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
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又有颂云:“大地须弥海洋出七日,烧为灰烬如此坚固物,灭后微尘尚且难留存,何况极其微弱之人类。”那些庞大坚固的山河大地也会化为灰烬,脆弱如水泡的生命有何战胜死亡的能耐?因此,绝不能执著于永恒常住。
2、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无常集》云:“居住何处可遮止死亡进入?如是处所决定无有,空中无有,海中亦无,诸山林间亦不会有。”
《法句譬喻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说在天上地下任何地方都没有躲避死亡之处,到处都要死亡。
《法句譬喻经》记载:昔日,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当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自都获得了五种神通,通过神通观察,知道七日后他们都会命尽身亡。
于是大家共同商量逃避死亡的办法。
他们说:“依靠五种神通的力量,我们可以令天地倒臵,日月无光,移山倒海,无所不能。怎么可能无法逃避死亡?”
一个人说:“我潜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
中间,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入须弥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无有丝毫缝隙,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隐藏于虚空中,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当藏入喧闹的大集市中,无常鬼随便找一个人好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