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年高考(2017-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含解析)
专题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
1.(2019年江苏卷,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2.(2019年海南卷,17,2分)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决议的基本含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阶级斗争观点。由此,可推出本题选B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不可能成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C项的目标是在此以前早就有的,工人阶级在19世纪上半期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C、D两项。
3.(2019年天津卷,14,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
1
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
——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因。(4分) 【答案】(3)1848年革命爆发,《新莱菌报》成为革命的机关报,适应德国人民革命的需要:组织领导群众斗争,建立通讯员网,发表大量读者来信。
【解析】(3)根据材料“1848年……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坚强的组织中心……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从《新莱茵报》的革命性质、用途、领导与通讯作用进行概括。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2
2.(2018年天津卷,7,4分)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已经170周年。《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3.(2018年4月浙江选考,29,2分)【加试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
3
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故C符合题意;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是在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1845—1846年,故③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1.(2017年北京卷,40,8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式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
①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②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①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考查的是基本史实,抓住题目实际上问的是什么就行了。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问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