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
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虹口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官方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4分)
楮亭记 [明] 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酲,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
⑧
⑦
⑤
⑥
③
④
②①
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
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
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日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
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焉
D.耳
⑨⑩
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4分)
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3分) 20.D
21.A(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
22.C(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
23.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24.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
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普陀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官方版)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 ]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
①
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有删节)
【注】①狃:贪。 21.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2. 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空格处的语气词是( )。(1分) A. 矣 B. 焉 C. 也哉 D. 而已
23. 对第③段画波浪线的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慨叹士人大多不能处理好“义”与“节”。 B. 挖掘历来人们在仕隐之间难以选择的原因。
C. 指出隐者的安于现状会被指责为“遗弃世事”。 D. 剖析仕者为利益所牵而留恋官位的不良心态。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A. 第①段开头 B. 第①段末尾 C. 第②段末尾 D. 第③段末尾 25. 综观全文,分析其中“记园亭”“论仕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21.运用排比句等整句;表现草木建筑或清幽或华丽的美景,突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的特点;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22.D 23.B 24.C
25.作者借记园亭表达了士“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认为能报效国君,则出仕行义求志,不能则不必贪恋官禄,归隐养生治性。记园亭的地理位置、景物建筑、物产养殖、规模用处及修建经过,都突显其既便于出仕,又适于归隐的特点,为引出议论作好铺垫。园亭的特点和作者的议论都表明张氏先人为子孙考虑深远周密;而张氏先人建此园亭的远见卓识和泽及子孙的功德也证明了作者见解的正确性。(“记”“论”的具体内容各1分,两者关系2分) 白话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商丘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