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

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文二汇总含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4:51:52

2019年宝山区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8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耳 B.矣 乎 C.乎 也 D.耳 矣

2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8分)

21.(C)(1分) 22.(C)(2分) 23.(A)(3分)

24.(4分)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1分)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于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1分)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1分)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1分)

25.(3分)(3分,答到一点给1分)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推崇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仁者之心;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 白话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

的。

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崇明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原 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

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 ①雠:应答,响应。 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哉

B.兮

C.焉

D.乎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2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 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21.C 22.C

23.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 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 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1点1分。 24.A

25.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

评分说明:“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 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 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 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 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1点1分。 作品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9年宝山区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8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