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9月, 《新青年》从8卷1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改组的重要表现
在组织领导上,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
在印刷发行上,解除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介绍苏俄革命,拥护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
言论上,刷新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 编排形式上,封面正中绘制一幅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支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 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16开本,每期约50页,秘密出版发行。李达任主编,撰稿人一概不署真名。至1921年7月7日第6期后停刊。
宣传内容:建党知识、中国革命的道路与党的政策纲领、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报道工运,反对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三、《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
1.《劳动界》周刊,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32开,每期16页,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劳动界》以“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为宗旨,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工人的觉悟。1921年1月23日终刊,共出24期。
2.《劳动者》周刊,1920年10月在广州创办,1921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它以《劳动歌》为标题,最早译介了《国际歌》的歌词。
3.《劳动音》周刊, 1920年11月在北京创办,主要编辑人有邓中夏、罗章龙等,内容与版式和《劳动界》基本相同,每期销数达2000份。1920年12月5日停刊,共出5期。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一、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的创办 1.《向导》周报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时值中共“二大”召开后的2个月,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出201期。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 《向导》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固定栏目有《时事评论》、《读者之声》、
《各地通信》、《寸铁》等,全力宣传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的发行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中共 “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 “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是当时中国新闻界 “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读者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蔡和森(1895—1931),《向导》的首任主编。字润寰,湖南双峰县永丰镇(原属湘乡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学友和战友 。1920年初抵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 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10月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1922年至1925年长期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先后当选为中央局委员、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代理中央秘书长等职。
2. 《新青年》季刊与《前锋》月刊
《新青年》季刊,1925年6月15日创办于广州,瞿秋白主编,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1926年7月停刊,共出9期。侧重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
《前锋》月刊,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出版,假托广州出版,瞿秋白主编。着重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论述。 3. 《热血日报》
1925年6月4日创办, 4开4版,主编瞿秋白,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也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27日被迫停刊。
每期1万字,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紧要消息》、《国际要闻》、《舆论之裁判》等栏目,第4版为副刊《呼声》,刊载短小时评、读者通信和大众文艺作品等,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
二、青年团报刊及其他群众性报刊的创办 1.《先驱》半月刊
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月15日创办《先驱》半月刊,自第4期起迁至上海出版。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被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是第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团报刊,1923年8月15日第25期停刊。 2.恽代英、萧楚女和《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 ,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每出满25期合为一卷,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 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1927年10月停刊。 《中国青年》宣传宗旨:“为中国一般青年服务的”,是供给青年“一种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青年走上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路上。
《中国青年》要求“有益而有味”,编排生动活泼,设有多种栏目,有漫画,有插图,重视读者意见,适合青年之特点。其宣传内容:一是热情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是评述国内外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1895—1931年生,字子毅,笔名但一、FM、天逸、稚宜等,江苏常州人。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中共早期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报刊政论家。 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37岁。
五四时期他就为《新青年》、《少年中国》、《端风》、《东方杂志》等刊物写论文数十篇,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到党成立期间,他参与指导编辑武汉学联机关报《学生》、《武汉星期评论》等刊物;1923年在任团中央宣传部长时兼任《中国青年》主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主编过国民党报刊《新建设》,并指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广州秘密主编党的《红旗报》。
恽代英的文章注意分析,立论精辟,说理透彻,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只要你读到它,全身就像火烧一样地发热。”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篇,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
1893—1927 年生,湖北汉阳人,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 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杀害。
早在五四前就曾在汉口任《大汉报》副刊主编。1922年在四川一度任《新蜀报》主笔。1923年到上海后开始参加《中国青年》的编辑工作,后担任主编。1925年9月,在开封主编中共河南地方党刊《中州评论》,直到次年春停刊。
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被青年称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3.工人报刊
上海《劳动周刊》,1921年8月20日创办,1922年6月3日停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实际主编先后为李启汉、李震瀛,最高期发行量为5000份。 北京《工人周刊》,1921年7月创刊,1926年底停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报,被誉为 “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年2月,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刊物。历任主编有罗章龙、吴汝铭等,李大钊、高君宇任编委。 上海《中国工人》,1924年10月创刊,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其机关刊物。邓中夏、罗章龙先后任主编,刘少奇等任主要撰稿人。1927年4月在广州停刊。 《工人之路特号》,1925年6月24日创刊,4开4版的日报,省港大罢工中出版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邓中夏兼任主编。1927年4月14日停刊,它是大革命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最久的一张日报。
第三节 党的宣传同盟军的形成 一、国共合作报刊的出现与发展
1.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以后,党为促进国民党的改组,做了大量工作,加快了改组国民党的实际步聚。1923年10月孙中山召开了改组国民党的特别会议,11月正式公布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推动和指导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瞿秋白、林伯渠等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和党章,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容纳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16开,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报,当时毛泽东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所以前期由毛泽东主编,后期由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接编,1926年6月停刊,共出版14期。该报在打破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宣传、维护国共合作和巩
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方面起了杰出的作用。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提出,不能放任反革命的宣传,必须向反革命派发起反攻。从第一期起,《政治周报》就设有一个《反攻》专栏,刊登短小犀利的时评。毛泽东以“子任”为笔名为这一专栏写了一系列的杂文,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罪恶活动,揭露了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实质。《政治周报》很受读者欢迎,每期印数4万份。1926年6月停刊,共出14期。 3.《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
《中国农民》月刊,1926年1月创刊于广州,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文章发表在上面。主要编撰人员是共产党人获国民党左派人士。
《农民运动》周刊,1926年8月创刊于广州,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一份通俗刊物。主要编撰人员是共产党人获国民党左派人士。 4.《楚光日报》与汉口《民国日报》 《楚光日报》,1925年3月24日在汉口创刊,4开报纸。社长为董必武,总编辑为宛希俨,以及其他四五名工作人员,都是共产党员。这家报纸名义上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实际上却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下,该报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停刊。 汉口《民国日报》, 1926年11月25日在汉口创刊,对开大型日报,初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后又兼作武汉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党部机关报。社长董必武,经理毛泽民,总主笔先后有宛希俨、高语罕、沈雁冰等共产党人。
《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积极报道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揭露帝国主义及新、旧军阀的罪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京报》等北洋军阀统治区报刊的转向进步 邵飘萍之《京报》 鲁迅与《语丝》、《莽原》等周刊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
报刊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党的高级领导直接负责,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 鲜明的政党性:《向导》宣称:“本报是有组织的活动的表征。本报并不像别的报纸一样只是发空议论。本报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 坚持正确的文风,朝着白话文的方向发展。
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 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诞生,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使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表现出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中共成立后,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的出版物应由中央或地方党委经办,由党员负责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党的“二大”照录共产国际的要求,也指出,“日常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具有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党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 ”,“不管整个党目前是合法的或是非法的,一切定期和不定期的报刊、一切出版机构都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出版机构不得滥用职权,执行不彻底的党的政策。”
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出发,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必须把宣传、组织最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视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