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

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6:23:44

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

妙音笑金刚大师著 任杰由藏译汉

南无谷汝曼殊郭卡雅索 索得札 日亲宣说如日解说胜, 佛母密意甲操慈氏说, 为分八事七十实假故, 上师本尊足下恭敬礼。 正如圣者狮子二师说, 以略句义显明当解释, 顺六庄严庄饰能仁教, 作诸明慧智者项庄严。 此中解释八事七十义分二:(一)释八事;(二) 释七十义。 甲一,释八事分八: 论曰:“般若波罗蜜”,至“及法身为八”。 八事者谓:(一)一切相智,(二)道相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加行,(五)顶加行,(六)渐次加行,(七)刹那加行,(八)果法身,有八种故。 乙一。一切相智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于一刹那智证如所有尽所有一切行相的究竟智者,是一切相智的性相。

丙二,差别;有现证如所有的一切相智,及证尽所有的一切相智二种; 有现证发心等一切因果行相的一切相智,及佛地二十一聚无漏智。 丙三,界限:唯在佛地有。

乙二,道相智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由般若慧现证三道无谛实所摄持的大乘圣者之现观者,是道相智的性相。道相智及大乘圣者之现观是一义。

丙二,差别:有声闻道智之道相智,独觉道智之道相智,及大乘道智之道相智三种,彼—一中各有方便智所证种类二种。 丙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中皆有。 乙三,一切智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从一切事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分,而安立的小乘所证住种性,圣者心中的智,即是一切智(体智)的性相。由依小乘圣者身心相续通达空性之体智所摄。

丙二,差别:于果般若母有远近之体智二种。 丙三,界限:从声闻见道乃至佛地中皆有。

乙四,圆满证一切相加行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修三智行相以般若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者,是圆满一切相加行的性相。

丙二,差别:就体性等门分而有二十七种加行;就行相门分,修三智行相一百七十三法的菩萨瑜伽,有一百七十三种。菩萨瑜伽、道般若波罗蜜多、菩萨道、大乘正行和披甲正行等名异义同。

1

丙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第十地菩萨最后一念,第二刹那即成佛之心)中皆有。

乙五,顶加行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由依所缘空性修所生,以般若慧所摄持分,而安立修三智行相,所得的菩萨瑜伽者,是顶加行的性相。需要了知依闻所生的菩萨加行一切摄集理趣。

丙二,差别:若略加分别,有加行道顶加行,见道顶加行,修道顶加行,无间道顶加行四种。或暖顶忍等加行等加行道顶加行四种,见道、修道和无间道顶加行三种及七种,若广分则有一百七十三种。 丙三,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乃至最后心。 乙六,渐次加行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为得坚固三智行相故,依次第修习分位而安立的菩萨瑜伽者,是渐次加行的性相。

丙二,差别:渐次加行有十三种。

丙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之前。 乙七,刹那加行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从渐次修三智行相所生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刹那加行的性相。 丙二,差别:就形相门分有四种。 丙三,界限:唯最后心有。

乙八,果法身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由修三智行相力所得究竟无漏功德之果者,是果法身的性相。 丙二,差别:若加分别,有自性身,智法身,受用身,胜化身四种。 丙三,界限:唯在佛地。 甲二,释七十义分三:(一)释能表三智三十法;(二)释能表四加行三十六法;(三)释能表果法身四法。 乙一,释能表三智三十法分三:(一)释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二)释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三)释能表一切智(体智)九法。 丙一,释能表一切相智十法: 论曰:“发心与教授”,至“是佛遍智相”。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者:(一)大乘发心;(二)大乘教授;(三)四顺抉择分;(四)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五)大乘修行之所缘,(六)大乘修行之所为;(七)披甲正行;(八)趣入正行;(九)资粮正行;(十)决定出生正行,有十种故。

丁一,大乘发心分:性相,所缘,差别,界限四种。 论曰:“发心为利他”,至“分二十二种”。

戊一,性相:由自因为欲希求利他欲乐,引发助伴菩提相应之殊胜识心者,是发心的性相。

戊二,所缘:谓所缘自利菩提与利他菩提,于他身心相续中的二种涅槃发心故。

戊三,差别:就体性门分有愿行二种;就助伴门分有二十种,此即:如地发心,如是如金、如月、如火、如库藏、如宝源、如海、如金刚、如山王、如药、如善知识、如如意宝、如日、如歌音、如国王、如仓库、如大路。如车乘、如涌泉、如雅音、如河流、如大云发心,有二十二种。就分位门分有四种者,谓胜解行发心;增上意乐清净发心;异熟发心;及断障发心,有四种故。

2

戊四,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 丁二,大乘教授 论曰:“修行及诸谛”,至“十教授体性”。

大乘教授分:性相,差别,界限,听闻规则四种。

戊一,性相:开示解脱道不错乱的能诠清净语者,是大乘教授的性相。为开示大乘发心义希求得方便不错乱的能诠清净语者,是大乘教授的性相。

戊二,差别:就教诲规则门分,有教诲之教授,及随教法之教授二种。此处就所诠内容门分有十种:谓从修行所缘行相为增上开示二谛之教授;于所缘境开示四谛之教授;开示三宝为所依之教授;所行趣入殊胜之因开示不贪恋之教授;大乘修行不退转之因开示不疲劳之教授;修行不坏因开示大乘道遍摄持(善知识)之教授;能自在入大乘修行之因开示五眼之教授;速疾当成办果之因开示六神通之教授;断除所断遍计种子开示见道之教授;断除所断俱生种子开示修道之教授有十种故。

戊三,界限:从未入道乃至佛地中皆有。

戊四,听闻规则:大乘教授者,在未入道中虽有清净显现境,但要请示听闻,于多劫中依止佛或善知识闻法,说名堪为法器。

丁三,顺抉择分:释四顺抉择分胜出小乘四加行道,特别超胜理趣。 论曰:“所缘及行相”,至“及以诸麟喻”。

此中加行道分:性相,差别,界限,所缘行相等殊胜四种。

戊一,性相:自因顺解脱分之后出生的义现观者,是加行道的性相。加行道,义现观,抉择支,顺抉择分等,名异义一。于彼有三乘加行道,彼三乘—一中各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自因大乘资粮道之后已生起的大乘义现观者,是大乘加行道的性相,大乘加行道,大乘义现观,大乘顺抉择分等是一义。

戊二,差别:若加分别,具五种差别(殊胜)的大乘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彼—一中又分下、中、上三品,即有十二种。

戊三,界限:所缘无我三种(品)随一已得毗婆舍那(观)至得初地中皆有。 戊四,所缘行相等殊胜:胜出彼小乘加行道,大乘加行道以六种殊胜即是圣者,谓所缘、行相、能行规则、善知识遍摄持、具足所断分别理趣,及由下中上的六差别,特别殊胜故。 论曰:“所缘无常等”,至“下中上三品,至应知为摄持”。 丁四,释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 论曰:“通达有六法”,至“所依名种性”。 对于种性分:性相,差别,界限三种。

戊一,性相:若谁已净治法界堪成菩提,彼是种性的性相。若谁已净治法界亦是堪成菩提,能作大乘修行之所依事者,是大修行自性住种性的性相。

戊二,差别:于“种性”名,就能诠种性门分,有自性住种性,及转变增长之种性二种。大乘修行之所依自性住种性,若加分别,有就能依法之门而分,正说有十三种,及大乘资粮道之所依自性住种性等者,正说加行道暖等有四;见修道有二;通达六法之所依自性住种性有六;能对治修行之所依自性住种性:能断修行之所依自性住种性;所断破除障碍,解脱道之所依自性住种性;般 悲心之所依自性住种性;与有学声闻等不共之所依自性住种性;利他能作次第之所依自性住种性;随智勤劳不倦之所依自性住种性十三种。及有资粮道之所依自性住种性等故。

戊三,界限:总的来说,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正说从暖位乃至最后心

3

皆有。

丁五,释大乘修行所缘 论曰:“所缘一切法”,至“及佛不共法”。

大乘修行所缘分:性相,差别,无有界限三种。

戊一,性相:大乘修行之所应知者,是大乘修行所缘的性相。

戊二,差别:若分有十一种;谓善不善无记各有三;世间异生蕴;出世间圣者身心相续中的无漏静虑;有漏取蕴,我见之能对治念等无漏;不属三界之因而新生道谛;由因缘之无为灭谛;于三圣者身心相续中共有功德静虑;唯佛乃有之不共十力,有十一种故。

戊三,界限:由于大乘修行所缘遍一切法,故无界限。 丁六,释大乘修所为 论曰:“胜诸有情心”,至“自觉所为事”。 大乘修行所为分:性相,差别,界限三种。

戊一,性相:趣入菩萨修行之所得究竟者,是大乘修行所为的性相。 戊二,差别:于彼若分,有心大,断大,证大三种。 戊三,界限:唯佛地中有。 丁七,释披甲正行 论曰:“由彼等别别”,至“六六如经说”。

依大乘发心,为得无上菩提,修行自他二利之事者,是大乘修行的性相,若加分别,有披甲正行,趣入正行,资粮正行,决定出生正行四种。 披甲正行分:性相,差别,界限三种。

戊一,性相:从六波罗蜜—一中各有六波罗蜜完全摄集,以修行般若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者,是披甲正行的性相,彼与菩萨道是一义。

戊二,差别:从布施披甲正行至般若披甲正行有六种,若广分别,—一波罗蜜中各有六种,共有三十六种。从布施波罗蜜之布施披甲正行,乃至布施之般若披甲六种正行,如是于其他亦有故。

戊三,界限:从菩萨资粮道乃至最后心中皆有。 丁八,释趣入正行 论曰:“静虑无色定”,至“当知升大乘”。 趣入正行分:性相,差别,界限三种。

戊一,性相:以修所生为主要门,随其所应趣入大乘因果事业者,是趣入正行的性相。

戊二,差别:若加分别有九种,即:趣入菩萨静虑无色;趣入六波罗蜜多;趣入圣道;趣入四无量;具足无所得趣入正行;三轮遍清净趣入正行;所为事业趣入正行;神通趣入正行;趣入一切相智趣入正行,有九种故。 戊三,界限:从胜解行加行道暖位乃至最后心。 丁九,释资粮正行

论曰:悲及施等六,至资粮行次第。 资粮正行分:性相,差别,界限三种。

戊一,性相:亲能生菩提自果之住种类事业者,是资粮正行的性相。

戊二,差别:若分有十七种,即大悲心资粮;施资粮;戒资粮;忍资粮:精进资粮,静虑资粮;般若资粮;止资粮;观资粮,止观双运资粮;方便善巧资粮;智资粮;福德资粮;道资粮;陀罗尼(总持)资粮;地资粮;能对治资粮正行。 戊三,界限:唯一资粮在初业者地中亦有,正说者从上品世第一法乃至最后

4

搜索更多关于: 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 妙音笑金刚大师著 任杰由藏译汉 南无谷汝曼殊郭卡雅索 索得札 日亲宣说如日解说胜, 佛母密意甲操慈氏说, 为分八事七十实假故, 上师本尊足下恭敬礼。 正如圣者狮子二师说, 以略句义显明当解释, 顺六庄严庄饰能仁教, 作诸明慧智者项庄严。 此中解释八事七十义分二:(一)释八事;(二) 释七十义。 甲一,释八事分八: 论曰:“般若波罗蜜”,至“及法身为八”。 八事者谓:(一)一切相智,(二)道相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加行,(五)顶加行,(六)渐次加行,(七)刹那加行,(八)果法身,有八种故。 乙一。一切相智分:性相,差别,界限。 丙一,性相:于一刹那智证如所有尽所有一切行相的究竟智者,是一切相智的性相。 丙二,差别;有现证如所有的一切相智,及证尽所有的一切相智二种; 有现证发心等一切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