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2016年秋季教研小片区 期中联考七年级语文科试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8)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9)“柳”婀娜妩媚,摇曳多姿,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请调动你的学习积累,写出古诗词中含“柳”字的上下句: , 。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6分)
绿油油的田野从大路向远方铺展。盛开的油菜花像sǎn落在田野的大副金色桌布,随风起伏,向远方送去阵阵强烈而又令人舒适的气息,一种柔和而又沁人心脾的气息。在已经长得很高的黑麦中间,矢车菊露出天蓝色的小脑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露出 ○2sǎn落 ○.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
(3)“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1(香气、液体等)渗入或透出;○2头向下垂;○3往水里放。“沁人心脾”的“沁”应选 的解释。(填序号)(2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A、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B、冰心先生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书写下去。 .... C、休斯顿地区的热带风暴预警使民众躲在家里不出门,许多店家生意一蹶不振。 ....
D、对于媒体断章取义“儿童智能手表辐射大”的报道,公众应理性看待。 ....二、阅读(6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5、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15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
6、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诫子书 ( ) (2)非学无以广才 ( ) ..(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遂成枯落 ( ) ..
7、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8、下面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9、乙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读了甲、乙两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9分)
家徽 余华
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
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1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6分) ( )——放贼——送鱼——( ) 12、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同意祖父将入室的窃贼放走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