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董西厢》和《王西厢》中崔莺莺形象的比较

《董西厢》和《王西厢》中崔莺莺形象的比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3:40:38

关在金丝笼里的小鸟,笼子再好,也敌不过笼外的自由生活。就好像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家长禁足的孩子,偶尔得到可以跨出家门跨出牢笼的机会,她必定会加倍珍惜。牢笼外的她恢复了普通少女应有的天性,尽情享受天真美好的自由时光,这与在家中的她判若两人。与张生的第一次相遇,便使张生觉得能见小姐一面是五百年才修来的福分。莺莺走后,张生像着了魔一般痴望着小姐离开的方向。而莺莺临走时的秋波,更使张生魂不守舍、心猿意马。至此,这才使得张生千方百计地要让莺莺注意到自己,这才出现了“问蘸”中的戏剧性情节。因此,对莺莺的爱情攻势也比《董西厢》中的更加激烈,表现出对封建礼教更强烈的反抗意识。

(三)二者“和诗”心理不同。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两位剧作家又作了不同的处理:《董西厢》是“月夜和诗”在前,“问蘸张生”在后;而《王西厢》则是“问蘸张生”在前,“墙角联诗”在后。这一看似平凡的改动,又体现出了不同的作品风格和不同的人物性格。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④这是一首花季少女的怀春诗。《董西厢》中的崔莺莺在吟这首诗的时候还不知道墙角吟诗的陌生人就是张生。身为相国千金,在家里她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母亲也总是一副封建礼教使者的姿态,而红娘虽然是自己亲近的贴身丫鬟,但如果让红娘知道自己的想法,则有损于自己相国千金的形象。因此,虽然时常有红娘陪在身边,但终究还是孤独的。既然在家里找不到人倾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很容易对一个陌生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只是恰好这个人就是爱慕她已久的张生,而她不知道而已。

而在《王西厢》中,红娘早已提醒道墙角吟诗之人就是几天前的张生。于是,莺莺之后的和诗就成了她明知对方是张生,却还“将错就错”。而此时的诗,也不再是单纯的闺怨之词,而是向张生发出的爱情讯号。“墙角联诗”后莺莺的再一次“回

9

顾”,更是加重了张生相思的病情,也就更坚定了张生的追爱之心,引出了比《董西厢》中的张生更加激烈的举动。莺莺也渐渐地走上了如前所说的“真正自由的道路”,这时的她不再是坐等郑恒来迎娶的新娘,而变身成为了一只为了坚守自己的人生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而展开全身的刺捍卫爱情、争取幸福的刺猬。

《王西厢》中,如果说前折他们因为还不确定对方的心意而只是在试探彼此的话,那么在这一折中他们就开始心灵上的恋爱了。在替老相国做道场时,莺莺不是毕恭毕敬地追荐先考,而是在悄悄观察张生,不只看到了张生风流俊俏的外表,还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了张生的内性。可是众人皆知,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内性,光靠“看”,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鉴于二者身份的差别,能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交流了。可是莺莺又是怎样看透张生的呢?虽然他们没有见面独处的机会,细心的莺莺经过“游殿”“酬诗”早将心仪人在心里揣测上百回了,这才能由表及里。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给老相国做道场的庄严的佛殿上,可想而知莺莺叛逆的境界又上了一层,同时也有力地回防了封建礼教与佛家戒律的攻击。

(四)二者对“孙飞虎作乱”的反应不同。前几折中,崔、张对彼此的感情都是藏在心中的。而孙飞虎的来访,恰巧为他们公开在一起提供了契机。可《董西厢》中,在知道孙飞虎围困普救寺的原因是要抢自己时,莺莺的第一反应是慌乱地“哭”,哭出了她的无助与无奈,也哭出了她的软弱。从贼,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她内受众僧逼迫,外有孙飞虎威胁,为报答母亲、为保全众僧、为保住这百年老庙,只能出此下策。但一想到这样会“污名不小,做下千年耻笑,辱累煞我相公先考”⑤,因此只能以死保全。在残酷的现实和封建礼教的逼迫下,脆弱的莺莺甚至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更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禁不起风吹日晒。同样的一个人物在《王西厢》中,此时的表现则出乎我们的意料。这里的她就像风浪中临

10

危不惧的岩石,情况再危急也不向困难低头,主动提出:“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⑥不难看出此计谋是为张生量身订做的。莺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没有退缩,而是为彼此创造了能名正言顺在一起的机会。她将所有的筹码都压向了张生,赌上了一切,包括自己。在与命运的抗衡中,计谋的成功,也证实了她的独具慧眼。

(五)二者“请宴”之前的心态不同。故事发展至此似乎就可以结尾了:张生与崔莺莺郎有才,女有貌,你有情,我有意;孙飞虎作乱崔莺莺出示计谋,老夫人也当众答应其条件。先有众僧人作证,后又有白马将军为凭,接下来理所当然地就该开始操办婚事,上演大团圆的结局了,而作品偏偏不走寻常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王西厢》中的崔、张早在“请宴”之前就已你情我愿了,而《董西厢》中的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直到老夫人宴请张生时才有所显示。在孙飞虎围困普救寺之前,崔莺莺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位书剑飘零的秀才,当张生智退孙飞虎,解救大众后,再加上宴请时的吹嘘家世,并且对于考取功名很是自信,面对这样的风流才俊,莺莺能不动心吗?更何况,古语有云:“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只有以身相许。”虽然她也全程参与了宴会 ,但可惜的是她自始至终对张生只说了一句劝酒的话,连想表达对他的关心,都要披上封建礼教的外衣。对于母亲的赖婚行为,相国千金的身份压得她只能沉默以对,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依着老夫人的命令,称心爱的人为哥哥,只能在心中埋怨老夫人的不守信。

(六)二者“赖简”原因不同。《董西厢》与《王西厢》中的崔莺莺对于老夫人的赖婚行为都做了同样一件事:“酬简”。试想如果老夫人是诚信之人,虽然可以就此皆大欢喜,但却反映不出封建势力之强大,也更表现不出在那个时期恋爱自由、

11

婚姻自主的艰难。张生月下抚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了解与爱慕,也坚定了她为了自由反抗到底的决心。但后文中,她明明以诗密约了张生,然而当张生真的来了,她却斥责张生没有廉耻之心,难道是因为她常年深受封建礼教的制约而变卦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王西厢》中,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犹如老夫人的眼耳一般,她是老夫人安排在莺莺身边的追踪器。因此,红娘必须寸步不离地伴着莺莺,莺莺也得时刻提高警惕;另一个方面,虽然红娘是一心想要撮合莺莺与张生,但由于常年来所受的教育及相国千金的身份,莺莺不可能完全信任红娘,甚至还要处处提防她。但张生这等才子似乎还没聪明到如此地步,竟然还将诗的内容一一解释给红娘听。“赖简”中莺莺说道:“我来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之,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面,扯你到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⑦这三句,没有一句没提到老夫人,而原因何在呢?原来这是说给红娘听的。为了遮掩红娘的耳目,她不得不这么做。再看《董西厢》中的崔莺莺,她变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在于她自己。一位相国千金主动密约男子见面,在她看来,已经是很害羞的事了,况且还被自己的丫鬟看到,这样害羞就迅速转变为耻辱。在关键时刻,她退缩了,她没有战胜自己胆怯的勇气,或许她更想保留住自己作为一位相国千金大家闺秀的形象,所以她放弃了。试想如果没有“傻角”张生对她的死心塌地、穷追不舍,她是不是就会成为下一位老夫人的形象呢?被封建礼教所禁锢了的万万分之一。

(七)“长亭送别”时的心态不同。最终,在红娘的竭力撮合下,他们私自结合,将封建礼教抛之脑后。之后的“拷红”环节,老夫人累了。我想就算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在经历了诸多事后,也该累了吧,更何况还是相国家的夫人!此时的老夫人,也只好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让张生上京取试,是老夫人最后的挣扎。长亭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关在金丝笼里的小鸟,笼子再好,也敌不过笼外的自由生活。就好像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家长禁足的孩子,偶尔得到可以跨出家门跨出牢笼的机会,她必定会加倍珍惜。牢笼外的她恢复了普通少女应有的天性,尽情享受天真美好的自由时光,这与在家中的她判若两人。与张生的第一次相遇,便使张生觉得能见小姐一面是五百年才修来的福分。莺莺走后,张生像着了魔一般痴望着小姐离开的方向。而莺莺临走时的秋波,更使张生魂不守舍、心猿意马。至此,这才使得张生千方百计地要让莺莺注意到自己,这才出现了“问蘸”中的戏剧性情节。因此,对莺莺的爱情攻势也比《董西厢》中的更加激烈,表现出对封建礼教更强烈的反抗意识。 (三)二者“和诗”心理不同。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两位剧作家又作了不同的处理:《董西厢》是“月夜和诗”在前,“问蘸张生”在后;而《王西厢》则是“问蘸张生”在前,“墙角联诗”在后。这一看似平凡的改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