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资源保障
1、物质资源保障
A、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和社会的物质资源:自然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绿地、花草、江河湖海等;社会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奶牛场、福利院等。以此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定期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进行参观、考察、调查、学习,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B、开发学校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学校生态园的资源,为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鸽、与树为友、生态平衡等研究提供有利的场所;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充分发挥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定时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办好红领巾网站,为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提供条件;根据学生爱好办好手工室、劳技制作室等,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展示成功的舞台;开展全员参与的艺术节、环保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2、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强调,综合实践的实施,不仅是科任教师的职责,全校每个老师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另外,我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负责基地活动的指导与协调,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
3、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六、检测与评价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作好详细记录,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身发展、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自评、他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多种方式,采取评选实践小能手、颁发特长证书等形式进行激励。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 过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评价。其目的在于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学习,亲身体验研究过程。同时,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即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包括问题提出、立项和研究的实施、总结、表达和交流等阶段,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进行评价。
2、 正面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正面评价,它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所蕴藏的潜能,重在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并通过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研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重多元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同伴;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其他相关的人员。评价方式多元化,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在定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人格发展、研究结果等。
(二)评价内容
1. 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习态度主要指研究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服务困难的精神等。具体包括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活动,认真做好记录,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能力,主动提出各种设想、建议,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艰苦等。学习习惯:主要指学生个体养成的无意识的个性特有的良好行为举止。对于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来考察。
2.学习能力和方法
能力和方法的评价主要是指:①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实践中所发展的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等;②学生对开展的一些基本技能和研究工具的掌握情况,包括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工具的设计和运用、材料整理、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水平。
3.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包括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研究是否积极自觉作出贡献等;学生在研究过程通过各种体验,对使命感、责任感、自我意识、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的自我认识和发展;学生在研究中所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个性特长。
4.研究结果
在一个阶段的研究完成后或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结束后,可以对学生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学生的研究结果可有多种表达形式,包括实验报告、口头阐述、参与活动及投入程度等,考察指标主要包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上述评价内容是多元的,在实施时应注意,在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个性特长,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三)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等人员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学生自评为主,他人评价为辅。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以纪实性评价为主,它是对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各个阶段情况的客观认定。由于研究性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有关要求自我检查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自我改进。同时教师和有关评价小组要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体现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随时调控。
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或一个研究循环(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为限)后,研究结果根据一定的指标进行客观评定。形式可以多样,包括小论文评比、展览会、墙报、刊物、辩论会、网页制作等。在具体操作中,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允许有多种答案存在。 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一)成立相关小组。
1、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代表组成该小组,负责指导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著)的学习、研究,以及根据《纲要》精神,规划、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教师代表组成,负责起草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落实活动内容、参与管理评价。
3、抽调教师担任活动课专、兼任教师。如:信息技术教师、劳技教师任专任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美术教师任兼任教师。
4、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由家长代表、共建单位代表、社区代表组成,协助指导实践活动的内容规划、组织安排和技术辅导等。
(二)增添设备设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校将提供专用的场室为实践活动之用,如增添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民乐室等。另外根据需要及时增添必要的设备。
(三)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及评价者,必须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胜任这一新的角色。对教师的培训把握两个要素。
1、培训内容: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的规划与设计技能;教师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教师的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能力。
2、培训形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