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方案
河桥小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了众人的关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课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既不是科学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辅助和附庸,而是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它的价值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前调学生亲历亲为,鼓励学生超越学科的逻辑体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发现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解自然、关爱社会,形成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实现其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等。
为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创办学特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以课题研究为阵地,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展苏州市立项课题《开发利用生态园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该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我校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强调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掌握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1、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实践互动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增强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形成基本素质。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之志趣与理想。
3、掌握学习方式。形成从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识。 4、发展实践能力。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养成良好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A、研究性学习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学会交往与合作。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5.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1.了解劳动思想,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C、劳动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与技术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教育 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 D、信息技术教育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每周总课时数为3课时。 在全面贯彻实施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下: 实施资源开发、活动开展、自我设计区校生三级联动策略,组织学校三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赴区级基地(敬老院、奶牛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为综合实践活动总课时的30% 。 学校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情况和基地建设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校园”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护绿、养鸽、书画、种植、与树为友、生态平衡、生物链等),课时为总课时的50% 。 学生开展“我爱生活”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为总课时的30% 。 四、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实施途径 1、广阔无垠的社会空间。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学生也在社会的活动中,发展交往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学会在社会情景中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知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话题,使现代生活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广泛的生活空间能赐予了学生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使他们足以受益一生。 3、有滋有味的劳动空间。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必不可少,这就离不开劳动实践基地,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劳动空间,以劳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与平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最有滋味\,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巩固劳动教育成果。
4、生机勃勃的自然空间。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田野,森林和广袤无垠的大地去探索,实践,学习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获得在校园学不到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学生在自然中认识到了许许多多农作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识到大自然蕴涵的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从而参与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精神,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和潜能。
5、乐趣无限的研究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我们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研究空间。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在整个活动中不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每个学生的研究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交流研究过程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
(二)实施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活动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