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常老师讲小孩如何学国学
主要还是看共性,佛家讲“自度度人”,儒家讲“自立立人”,道家讲“自化化人”,思想原则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同样的,释家讲空,儒家讲一,道家讲虚,也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一而已。 【之八】 再接着说。
比如《千字文》,比如《菜根谭》,比如《素经》等,就不好讲是什么道家、儒家了。三教九流为一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认字的时候没有来得及读《三字经》这些幼儿读物,也没有关系,可以从《论语》、《大学》、《中庸》来学,没有什么来得及来不及。不要看到别人读《三字经》了,你也读;不要看到别人读《易经》了,你也跟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在共性中也要看到区别,在孔孟与老庄之间,选择哪个好,对于孩子来说,还是选择孔孟为先。 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孔孟更入世一些,他们讲的多是人情世故,语言也更为朴实,文风也更为扎实。而老庄呢?思维激荡,看上去一会儿天,一会儿地,
纵横捭阖,大开大合。从文风上来讲,孔孟更适合孩子。
从道理上来讲,孔孟是教我们做人,老庄是教我们为圣,释家是教我们成菩萨,境界不一。但反过来讲,虽然目标有深浅,有近远,但不管是做人,做圣还是做菩萨,脚下走的路是一样的,都要以人为本。讲孝道,讲师道,讲仁爱,路是一样的,只是走得远近不同罢了。所以,从文风上讲,还是选实在、朴实一些的好。
最后一个参考就是《易经》与孔孟老庄的关系,看到不少孩子在读《易经》,也有不少关于孩子读《易经》的好处。理由是易经为群经之首,这个“首”明白了,后面就全通了。就学术的思想来讲,这是有道理的。但就小朋友学习来讲,似乎有些牵强。用道德经的一句话来讲:为大于其细,图难与其易。不能简单地理解能咬断钢铁就会啃骨头。 顺便提供两个例子供参考。
一个是孔子,他的大体意思是说,五十岁学易不犯错误。在《论语》中他还讲过,“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知了天命就不犯错了,与这个五十有关的。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大体的意思是,三
十岁戒之在斗,四十岁戒之在色,五十岁 戒之在贪。具体到了六十、七十孔子就没有讲了。孔子的话我们且放在这里。
另外一个是南怀谨大师,他的观点也是五十岁前不学易。理由就是一个人不犯错误,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出门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努力半天,知道老板不给涨工资,还努力个什么劲呢?教育孩子辛苦半辈子,早知成不了材,还教育什么呢?什么都看透了,活着就没有滋味了。所以说,到了五十岁再看、再明白,头五十年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才有滋味。 讲完这两个说法,就把不必学《易经》的道理讲明白了。以个人的观点来看,很多人学易无非是从难来讲的。很多的人简单的道理听不进,信不下去,但要是冠以神秘,说以高深,信的人就大有人在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易经》能不能让人看透,不在《易经》这本书,而在于看书的人。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还是那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想攀上科学的高峰,还是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不要图难、图涩,不要轻易去相信,科学无险阻,只要肯攀登。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之九】
有朋友让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前面讲到了学问与学术的区别,学问是在书本本里打转转;学术,是在功用上下功夫。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知道空谈误国的道理,所以就对空谈的儒生砍头的砍头,坑埋的坑埋。那时候的儒生,不是儒家的意思(也有一说为术士),是读书人,有点学问的人,以书谈书,以理讲理,这是误国的。邓小平改革开改,特别是南巡讲话,就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不争论。有人讲:“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是屁话,真理不是辩出来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你用道家的、法家的,我用佛家的、儒家的,你看看谁能说得过谁?空谈误人误事误国。道家、儒家,共通地说了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讲了“学”与“术”的区别,那么,人的学问最终的用处在什么?其实就是与事、与人打交道,这一句话简略成四个字就是“知人晓事”。你去办事,不知人,不了解对方的个性、脾气,事情就办不成;同样的,你与家人、与孩子、与领导相处,不知人,就相处不好,处处是得罪,处处是坎坷。同样的,一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