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常老师讲小孩如何学国学
【之四】
在以上大原则下来讲经典的好处:
一、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过去上过私塾的老辈们,写东西都是非常有功底的——不写一字空,就是缘于对文字的深入理解。讲作文的时候,特别讲了对称,特别讲了《笠翁对韵》,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去理解文字。对称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诗经》是这样的,《诸子百家》也是这样的。来看看《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三段是对称的。再来看看《诸子百家》,以《老子》为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是对称的。
再来看《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这是对称的句。
再以《汉赋》为例,来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是不是看到了对称?
再看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
看宋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元曲,就举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是不是也是对称?
明清小说,就看章回的题目,以《三国演义》为例: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是不是感受到对称了?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了语言的节奏。
来看现在适合孩子学的东西,先说《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是不是对称?
来看《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再学一点《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不是看到对称了?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等,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称,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词与词的对称,就叫对称词;句与句的对称,就叫对称句。
所以说学经典,第一个好处是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
第二个好处是培养对历史的感觉。不少朋友知道《千字文》的来历,讲的就是一个大臣,皇帝看不上他、恨他,就要害死他,于是出了一道题,要求写一个论文,把几千年的历史讲出来,不带重字。于是这个作者就一夜之间写了出来,一夜之间黑头发全变白了。这就是《千字文》的来历,也是一部历史的缩写。
《三字经》,就更不用多讲了,是中国历史的简明纲要。熟记《三字经》,受用一生。
第三个好处是表达能力的锻炼。可分解成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什么叫口吐兰香?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论今。不是说往嘴里喷一点香水叫口吐兰香,说话办事光是大白话不行,全是口水话也不行。
说到这里,就讲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刚上台当了皇帝,也是有大学问的。通常来讲,他是一个大老粗,但这个大老粗不是真粗,为了喜庆,他就要求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在门口挂桃符(这是春联的前身),但是这个桃符很贵,一般人家买不起。这也是过去有一首诗叫: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明朝前没有春联只有桃符,后来朱元璋就下令用红纸代替,才有了现在的春联。为了检查他的命令是不是落实,他就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屠夫门口看到没有对联,就问为什么不贴?回答说没有文化,也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