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粤教版7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让地理走进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至第四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五、本课小结
思考:怎么学好初中地理?
六、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地球仪。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风土人情 地理 生产建设 日常生活
其它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设计意图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讲授新课: 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讨论、达成意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进行巩固,内化为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学生自己的知识 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 地球仪教学设计
总结 方法归纳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教师活动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 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到黑板上绘制 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方法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