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08本三生科院 欧金凤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基本主张及特征如下:
文艺复兴前期,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艺复兴后期,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
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强调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洋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等教育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渊源。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蒙旦,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斯,德国的马丁.路德)
32、试分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3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拉夏洛泰、德国的费希特。其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的附属工具。
34、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1800年在《方法》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基本主张:将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征,调动儿童主动地学习;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3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人又是活动的主体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了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遗产,科学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独特的教育观;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和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36、欧洲新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主张及影响。
(1)、欧洲新教育思潮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欧洲“新教育运动”而出现的教育思潮。最初由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开始,引起了各国的响应,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1899年,成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出版自己的杂志。1922年,提出了“七项原则”,总结了新教育的基本主张,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欧洲新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凯兴斯坦纳等。
(2)、教育基本主张
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创立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还提出了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
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立了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她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吸收力、敏感期和阶段性,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和工作的关系。
- 9 -
08本三生科院 欧金凤
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为此,他提出了“国家公民”应具有的三项品质:即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具有热爱国家,为国家效力的品质。
(4)、欧洲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再认识;许多新教育家通过创办新型的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对20世纪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7、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与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区别P5)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20世纪前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3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支---改造主义教育思潮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克伯屈。
教育基本主张:关于什么是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以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关于教育目的,提出生长就是教育目的的思想;在课程论方面,提出以“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论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在道德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克伯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方面。他认为有机体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他提出了“设计教学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不仅对美国,也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成为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也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影响;克伯屈的教育思想也成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改造主义教育把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弥补了进步主义教育上的不足,对美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8、新传统教育流派的发展和派别、基本主张及影响。
(1)、新传统教育流派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是具有传统教育特色的新的教育思潮,主要有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三大流派。这些教育思想流派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后,在50年代又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基本主张
要素主义教育激烈批判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教育应从属于教会。
(3)、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永恒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天主教的学校里。
39、当代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1)、当代教育思潮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教育思潮。主要有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和人本化教育等。这些教育思潮,有的是在20世纪初期产生,有的是在二战后产生,也有的是在60—70年代产生,但都对当代社会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教育基本主张
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等。
新行为主义教育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等。
结构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它有三个分支:一支是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中;一支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还有一支是对二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结合。在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举出反例子,二是解决先决问题。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得斯等。
终身教育在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
人本化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等。
(3)、影响
- 10 -
08本三生科院 欧金凤
不再局限于传统派教育和现代派教育的争论,而是从更多样的角度和更宽泛的领域对人的发展、人的存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对当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0、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影响。 (1)、形成和发展
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姬等人在苏联建立之前,就已为其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克鲁普斯卡姬、马卡连柯等人又对社会主义苏联早期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经过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努力,又有了较快的发展,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克鲁普斯卡姬、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
(2)、教育基本主张
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批判了旧沙俄的文教政策,提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工农群众获得教育权。指出了无产阶级学校民主化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论述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学习问题。还对教师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克鲁普斯卡姬在十月革命前就通过《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奠定了苏联建立国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克鲁普斯卡姬研究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儿童与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
马卡连柯主张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认为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人是被整个社会教育着的;在教育的目的上,主张把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前景教育等原则;强调劳动教育应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凯洛夫是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由他主编的《教育学》中。他在《教育学》中论述了教育学的三个思想渊源;论述了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社会性质与社会作用,并以历史事实说明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在教育目的与任务上,他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政治方向;在教学论上,他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的区别和特点;提出了教学的6个环节和5条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还对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论述。
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通过实验,他提出了教学过程中一般发展问题,强调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也不同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主要是儿童个性的发展;通过实验,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施和谐的教育,即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个人的自我表现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还应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
(3)、影响
前苏联早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早期阶段教育理论的基础,规定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中后期的教育思想比较广泛地研究了前苏联的各种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原则和思想,对前苏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出现的失误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 11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