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完整版)2017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阅读二(含答案),推荐文档
?吃饭的时候我妈再一次称赞:“这里真好! 一个人也没有!” ?我说:“那出门干嘛还锁门?” ?她语塞三秒钟:“关你屁事。”
9.为什么第⑩到?段反复写妈妈“唱歌”?(3分)
10.扣住“凝视”一次,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结合第?段的内容,自选一种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4分)
12.从构思的角度赏析文章结尾三段。(5分)
9.(3分)由“想唱歌”到“赶紧唱”以致“又想唱歌”,表现妈妈唱歌是与自己、与动物们、与白云、与荒野等等的交流,从而强调品味孤独中别样的人生意义,营造了回环优美的意境,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评分说明:交流对象1分;达到的效果2分)
10.(3分)“凝视”不眨眼,神情专注地观看,这里写出赛虎听话的样子。整个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赛虎与主人的默契,巧妙地表达了彼此关爱的情义。(评分说明:词义,分析,效果,答对1点给1分)
11.(4分)答案示例:虚实结合,妙趣横生。实写在家做饭,等妈妈却睡着了;虚写梦中寻找妈妈的情景,生动地表达了等候妈妈的时间之久、旷野的寂静及内心的孤独,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心灵的震撼。(评分说明:虚实结合(或动静相生或夸张等),任意答对1点给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效果1分)
12.(5分)答案示例:与第二段埋下的伏笔照应,回答了第一段设置的“安保”悬念,在结尾构成逆转,出人意料;在看似粗俗实则诙谐而俏皮的对答里,引发人们思考孤独的内涵,表达对当下生活的释然;独具匠心的构思,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回味无穷。(评分说明:特点2分,情感1分,效果2分)
嘉定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一 □□□□□□□□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
13
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二□□□□□□□□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的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边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昂首挺胸出去,垂头丧气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
14
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
?又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9.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3分)
10.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4分)
11.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一个小标题。(4分)
12.第?段、?段写王老师对我的文字的两处改动, 请对这个改动进行评析。(4分)
9.(3分)“明月皎洁”之类的文句,“世事无常”之类的感慨,都是文艺腔的套话,(1分)无法促进写作上的进步(1分)。白话文学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1分)。
10.(4分) [第一处]“哭红了的眼睛”是借代的手法,突出了葬礼的特征;“四周”、“都”渲染了悲痛的气氛,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第二处]择取清晨最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写,“尚”与“未”呼应,表明天色欲亮未亮;“满地”与“无声”对比,展现出早起时内心的孤独和倦怠,让人如临其境,颇有“人迹板桥霜”的意味。(每处2分,具体文字分析1分,效果1分。赏析要结合王老师倡导的“文笔简洁”这一要求展开) 11. (4分)[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评分要点:概括应指向(暗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超过字数0分,少于或等于8个字;意对即可。 评分量表 分值 2 1 要点描述 语言不准确或以偏概全 答案示例 [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一]文艺腔对我的影响 [二]文笔一定要简洁 15
0 超过字数 概括错误或与本题无关的其他答案 [一]王老师纠正了我写作上的缺点 [二]王老师给我批改作文以简洁为标准 [一]我也曾经热爱文学 [二]王老师的评改也未必正确 12.(4分)王老师重视对实际内容的描写,反对以虚幻的描写无病呻吟(1分)。时间的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1分);“金风玉露”和“天高气爽”虽然是表现高秋八月,却空泛而无特色,繁冗而无感情,倒不如“今年八月”表明时间来得清晰直接(1分)。老师看似冷酷的改动对于“我”这个“文学小草”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恰当的。(1分)(王老师观点1分,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静安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6分)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